见人见屋
——松阳古村落“活态保护”调查
“感触实在太深了,我们松阳遇到的‘留守老人’‘古村落经济缺乏活力’‘缺少资金支持’等问题,台湾也都有,这是我去之前,没有想到的。”松阳县建设局副局长张屏刚从台湾民宿业考察归来,连夜起草汇报材料。
张屏原是松阳县建设局总工程师,一直从事古村落“活态保护”的业务工作。近一年来,松阳在传统古村落方面采取的具有独创性的保护措施,他一直全程参与,全情投入,同时不乏深刻的思考。
“不能妄自菲薄,更要在战略上重视古村落保护的科学性!”张屏说出了松阳和台湾同样面临的大难题:如何留住人?特别是年轻人。日前记者深入松阳数十个古村落,探访了部分当地政府和民间保护人士,力求寻找“活态保护”的最终解决方案。
政策引导和资金奖励
古村落为年轻人提供舞台
在松阳农村,孩子长到十七八岁,没有继续读书,基本都外出打工。他们有了积累,就在外创业开公司,极少有人能最终回到老家。
年轻人创业开民宿,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是政府想出来第一个留住“古村落青年”的方法。松阳县《关于加强传统民居改造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三大相关政策的利好对传统民居改造进行一次性奖补,按舒适休闲型、简约休闲型和家庭自住型,以建筑面积每平米分别补助180元、120元和80元进行补贴,许多年轻体壮的“后生”都被长辈要求回家建房。
在松阳最偏远的枫坪乡的沿坑岭头村,在外开贸易公司的“乡贤能人”叶秋平回村盖了第一家乡村民宿。在他的带动下,沿坑岭头如雨后春笋般一口气冒出11家民宿,民宿协会也应运而生。
在外开过饭店宾馆的叶坛生、在温州打过工的叶秋达、外出种香菇的叶友发都从全国的四面八方赶回偏远的老家,办起了民宿迎接他们的第一批客人:全国艺术高校写生绘画的学生们。
“每位学生50元一天,包吃包住,方便实惠。”该县“乡村七九八”文化创意园的园长邱少敏很欢迎学生到沿坑岭头搞创作。他说,松阳孕育着丰富的耕读、古民居和非遗文化,这些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古村落题材”。
枫坪乡政府也在沿坑岭头的村头建设了一个样本民宿——“柿子红了”,该民宿请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老师设计,仅有三个房间,却房价不菲,非常抢手:国内外艺术家慕名而来,入住山村民宿搞艺术创作,别有一番情趣。
而所有的一切都为古村落里的年轻人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枫坪乡副乡长李艳告诉记者,以前沿坑岭头常住人口351人,多为留守老人。发展民宿一年来,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村创业和外来学生进山写生,让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沿坑岭头村仿佛焕发了第二春。
李艳介绍说,村民们回村第一件事情就是整修老房子。农户们盘算着,有政府对民居改造的补助,办民宿只需一年半时间,就能回收投资成本,就算是以后学生不来沿坑岭头搞创作,他们也是稳赚不赔,最起码让老宅翻新了一遍。
机遇和挑战
古村落拥有更多的创业机会
不仅仅在沿坑岭头,邱少敏还帮助很多松阳古村落找到了客源:“松阳的横坑等5个村,具有200人左右的接待能力,其中以官岭为最,同时接待500人没有问题。”
邱少敏预计今年松阳古村落的游客人数将超过10万人次,以每人在松阳古村落住宿10天计算,带来的旅游经济附加效益相当可观。
青年留在农村给古村落带来了活力,他们不仅发展当地的农业,而且写生材料出售、特色小吃、夜市、篝火晚会,甚至于农村电商都能成为受益者。
在三都乡周山头村,返乡农民周志清在山坳里建起了生态农场。2014年初,他回乡翻新老房子;如今他的土鸡土鸭,通过微信平台销售,溢价3倍,卖到了杭州、金华和温州等地;三都乡其它特产,如冬笋、姜、茭白也都借微信平台卖出了好价钱。
“诚然,政府一次奖补民宿的资金对于村民来说,极为可观,但也只是撬动民间投资的一个杠杆而已。如何用少量的钱,引导一个健康、全面、服务性更好的古村落经济走向正轨,最终实现让古村落留住年轻人,这才是‘活态保护’的题中之义。”邱少敏作为古村落经济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愿景是要“百花齐放,百村争鸣”局面。
对此,张屏也非常赞同这种观点,认为古村落“见人见屋见未来”,才是真正的“活态保护”。
“在松阳有‘三都萝卜四都姜’之说,说的是‘一乡一品’发展生态精品农业,实现旅游和农业的双赢。这也是一条让村民迅速致富,留住村民的好办法。”张屏认为,光光只发展名宿,而没有主导产业的路是行不通的。
而政府还应该再做些什么呢?邱少敏认为,起码还有六方面必须做好:给每个古村落配套超市和特产专卖店、做好工艺品老手艺的活态传承、开发小饭馆建设、丰富游客山村夜生活(如需买票参加的篝火晚会等)、古村落旅游的标准化(服装、碗筷、床上用品等的统一)、营造“亲戚来了”的服务氛围。
这些“自选动作”都能让古村落拥有更多的创业机会。
装潢和模式
古村落多类型的保护方式
让古村落“活”下去,迫在眉睫;让古村落“活得精彩”,松阳首创。
松阳县农办负责旧村改造的副科长宋笑微每天都非常忙碌,忙于给村民的古民居装潢当“参谋”。
“传统民居改造应当采用乡土或环保材料,尽量运用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装修,注重与巷弄立面、院墙、古树等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避免使用铝合金推拉窗、瓷砖、水泥墙等现代材质。”宋笑微引领着专家组,走村入户,为农户出谋划策,只为最田园味的松阳民居。
地板可用仿块石水泥,也可用木板和青砖等材质;木结构住宅防潮防白蚁;房子雨污分流,建立村一级的污水管网,做好农村改厕;采用乡村风情的用品制作灯具,民宿客房讲究舒适、温暖和方便,院墙、庭院、休憩平台(利于艺术创作)和民居小品绿色植物最好一个不落。
松阳出台的三大古村落扶持政策,其中《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
打造“松阳古村落”品牌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
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都是让古村落“活得更好”的顶层设计。
比较中国古村落保护首倡者、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三种“活态保护”模式。张屏认为,各种模式皆适用于松阳众多类型的古村落。
一是景点式,即乌镇模式,把古村落完全变成一个旅游景点,把原住民全部迁出,重新装修。201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就在乌镇举行,也验证了这种模式的成功性。在松阳,这种发展类型可以应用于四都乡平田村等古村落。
二是原生态式,即西塘模式。人还照样在村里生活,不主张旅客大量来,你愿意来看就来看看,这和欧洲的古镇是一样。三都乡的杨家堂号称“金色布达拉宫”,比较适合西塘模式。
三是景观式,即婺源模式,不做任何改动,春天野外照样黄牛、油菜花、山影、河塘;而房屋的内部结构重新设计,卫生间放大,厨房放大,本地居民要改建房子,按图纸设计挑一个,盖出的房子,跟原有建筑风格基本一致。松阳县正在着手把石仓古民居群所在的六村、七村、蔡宅等村落改成景观式。
三种模式中的任意一种都能配合村民创业、民间投资和餐饮服务,特别是农家乐综合体以及民宿业都将因此获益。
非遗和旅游
古村落活态保护一直在路上
松阳,拥有1800多年建县史,共孕育了100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已达50个村,入选总数名列全国第四,2014年底,松阳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
此外,松阳还有石仓、界首、山下阳、横樟、靖居包、吴弄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区),18个县级历史文化名村。
文化本身就是依附于古村落之上,关于村落历史的集体记忆,松阳博物馆副馆长宋子军认为,古村落就是松阳农耕文化的载体,一切发于斯,始于斯,也必将从这里看见未来。
未来之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松阳县旅游局局长许明标拿着2014年“旅游成绩单”表示,由于古村落的文化魅力,全年共有摄影、写生、养生等各类游客80万人次造访古村,带动旅游消费超过1000万元。
未来之二,古村落的文化传承。松阳县作家协会主席鲁晓敏把松阳定义为:“山水田园”的残本——古村落把园林建筑手法用于村落布局;“村落旅游”的范本——青瓦、泥墙、宗祠、戏台,甚至是高腔、迎神赛会等文化节目都能形成为文化旅游的关键要素;“村落布局”的标本——高山阶梯式、台地式、平谷式、傍水式和客家村落相映成辉;“移民文化”的样本——大量的中原、福建和少量的江西移民融入了包括中原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和赣文化;耕读文化的模本——孟子、吕不韦、陈霸先、包拯、宋濂等的后裔迁居于此,耕读传家,是为传承之始;“改造自然”的蓝本——通过修景、造景、添景等方法达到古村落风景画面更完整。
未来之三,生态文明的兴起。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近日在央视国际频道首播丽水古村落——松阳县杨家堂村《修仁义
行义事》。松阳县学者叶鑫垚表示,诸如杨家堂村把爱鸟护鸟的祖训写在墙上的故事,都体现了松阳自古以来重视生态文明。把古村落保护好,就是对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的传承和发扬。
借风造势,古村落活态保护势在必行,也将一直在路上。
D
关注民情
倾听民声
针砭时弊
鞭挞丑恶
浙江新闻名专栏
本报记者
叶浩博
赵泰州
通讯员
阙献荣
叶承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