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滴滴宣布完成最新一轮20亿美元融资,引发各方关注,大家都在议论滴滴融资后会给移动行业带来哪些改变。出乎意料的是,时隔一个月,当初这个出租车领域的龙头老大却成为移动出行圈内的众矢之的,近日又传闻投资方对滴滴无节制烧钱之举颇为不满。
说起滴滴成为行业公敌这事儿,就不得不先科普下滴滴过去的竞争手段。最早滴滴是通过做出租车叫车APP发家,成为了出租车霸主后资本的故事没办法往下讲了,闭眼睛都知道想从出租车公司拔毛盈利那是白日做梦,而在资本界通常都是没故事就没钱拿,没办法的情况下,滴滴开始做专车、快车。可是这个市场之前已经有一家叫易到用车的公司在做了,人家辛辛苦苦耕耘了多年,滴滴一没资源,二没认可度,可是滴滴有的是钱,易到一单补贴5元滴滴就补贴15元,通过比对手高3-4倍补贴烧钱的方式硬生生把易到用车挤到了差点倒闭的境地。而面对另一阵营的快的,更是极尽价格战之能事,不惜代价奋力厮杀,近身肉搏。
砸钱能把易到这样的小公司挤出去,而且好不容易通过并购招安了冤家对头快的,没想到Uber凭借人民优步异军突起。在产品和运营都不如Uber,砸钱也无法撼动Uber的情况下,滴滴的故事又没办法讲了,也就没办法再从投资人那里拿钱,怎么办?滴滴这时候又给投资人们画了个大饼:咱们理想很伟大,要做中国最大的出行解决方案服务商。投资人一听,有理想是个好事情,投了。
拿了大笔投资,却没能奈何Uber,竟然又冒出来个也颇有背景和实力的神州,实在没法交代,于是滴滴在近一个多月的时间中相继密集推出了类似拼车业务的滴滴顺风车,与E代驾直面竞争的滴滴代驾,还有和巴士竞争的滴滴巴士业务,勾勒出了“最大出行平台”的宏伟蓝图。
您给投资人怎么画大饼是您的事儿,可是画完大饼还是要面对现实。就拿拼车这事儿来说,目前在拼车软件市场已有嘀嗒拼车、微微拼车、爱拼车、天天用车等。结果滴滴在拼车领域故伎重演,又祭起补贴烧钱大旗。滴滴顺风车一单的补贴就超过30元,这比很多专车、快车的补贴还要多,这样的补贴力度立刻就吞噬了嘀嗒拼车、微微拼车、爱拼车这些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原来这些把滴滴当做创业榜样的公司,现在提起滴滴都恨的牙根痒痒,拼死一搏,本来就属公益性质的模式由此更加陷入了烧钱的无底深渊。
再看互联网定制巴士平台,更是群雄逐鹿的混战局面,嗒嗒巴士、小猪巴士、考拉班车、哈罗同行、接我云班车等众多平台各踞一隅,不仅要迎接来自传统公交企业与互联网力量的博弈,其合规性也难以被界定;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也是必须面对的冰冷现实。作为这一领域的新手,滴滴在价格区间本已很窄的市场面前,“补贴”神器也恐要失效,而公交出行的沉重模式也会给滴滴带来巨大的现金压力。
滴滴此轮融资后也跨入巨头行业了,打压嘀嗒拼车、微微拼车、嗒嗒巴士这样的初创公司当然没多大挑战。所以接下来滴滴要挑战的是代驾领域的龙头E代驾。和拼车市场群雄混战不同,代驾市场基本上是E代驾一家独大,通过多年来良好的口碑传播和优秀的运营机制,E代驾已经成为汽车代驾的代名词。虽然E代驾是一家创业公司,但是却实力雄厚。2014年10月,58同城2000万美元入股E代驾,随后腾讯7.36亿美金入股58同城,于是E代驾顺理成章的成了具有腾讯投资背景的创业公司。而且随着58同城与赶集网的合并,腾讯再次增持了58同城的股票。唯一不同的,上一次入股腾讯是看重58同城,而这一次增持则是看好58同城投资的E代驾。
虽说滴滴也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之一,但是从血统看,滴滴与快的合并后投资人中除了腾讯外,还有腾讯最大的竞争对手阿里巴巴,而E代驾则是纯粹的腾讯系,因而有传闻说58同城与E代驾在腾讯系内的地位已赶超滴滴。而这种微妙关系的变化,也意味着滴滴可以通过补贴干掉易到用车,干掉嘀嗒拼车,却干不掉E代驾。
从整体移动出行市场格局看,滴滴在专车领域遭遇了强大的对手Uber和也有些来头的神州,在拼车和公交领域嘀嗒拼车、微微拼车、爱拼车、嗒嗒巴士、小猪巴士这些过去把滴滴视为创业偶像的公司对滴滴形成围殴局面,同时在代驾领域又面临E代驾的顽强阻击。滴滴在各个战场全面开战,面对这么多的对手只能通过补贴烧钱应对。就在滴滴宣布做代驾业务后没几天,E代驾也开始进行了巨额补贴。而且据消息人士透露,E代驾投资方放话,钱不是问题,就是要狠K滴滴。
随着业务线的疯狂扩张,滴滴每天都在大量失血,尤其是将触角伸向公交和代驾领域后,已经引起了投资人的强烈不满。据内部人士透露,滴滴顺风车、快车、专车这几项业务每天的补贴都在数千万元,再加上近期强力补贴刚刚上线的公交和代驾业务,初步估计每月会烧掉人民币20亿左右,这还不算滴滴庞大的运营开支。整体预估一下,滴滴20亿美元的融资额,最多也就能维持5到6个月左右,而面对各垂直领域凶悍的对手,短期内毫无盈利模式可言。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之下,滴滴也不得不在上周启动专车的“动态加价”来止血,由此引发了众多用户抱怨。
从出租车领域的霸主到成为全行业公敌,滴滴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这个身份的转变,不得不说也是为竞争所迫、为资本所累。在“金钱游戏”中的滴滴,面对移动出行领域来自各个方面的围攻,如果只是一味挥舞“补贴烧钱”的法器,在追求”大而全“的道路上滴血前行,稍有闪失就可能功亏一篑。
(本报综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