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夏,丽医人来到位于杭州钱塘江畔的海潮寺旧址。上世纪50年代末,在荒凉的海潮寺内建起了浙江省第一家橡胶厂,取名海潮橡胶厂(后为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为了配合在海潮寺原址重建海潮寺,此时,中策的原址厂房已搬迁,而重建工作还未正式开展,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空旷的旧址,和一地的碎乱砖石,几个货柜孤独地“伫立”着……丽医人的“溯源之旅”,正是在此拉开序幕——
明万历年间,高僧莲池大师为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在望江门外(古称草桥门外)的钱江北岸大堤旁修建了一座大庙,定名为海潮寺。由于莲池大师佛法高深,海潮寺常年烟雾缭绕,香火兴旺。
然而,海潮寺最后的辉煌定格在1937年。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国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将军率领下奋起抗战。大批受伤的爱国将士日以继夜地送入杭州。杭州所有的中外医院人满为患,中央军政部在杭州的医疗机构仅有一所第六后方医院,不能解决源源不断送来的伤员收治问题。
为此,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朱家骅为弥补中央医疗机构的不足,尽到地方照料的责任,召开省府会议,决定成立“伤兵病院”,并将此事交给当时刚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战的孙序裳办理。在日本医科大学毕业、浙江颇负盛名的内科专家盛佩葱先生的带领下,云集了一批知名的医学专家、教授和回国参加抗战的医学生,包括厉绥之、钱潮、程浩、王吉人、孙道夫、陈宗裳、赵竞初、郑介安、周用康、冯继芳、毛和振等,大家怀着家仇国恨,冒着枪林弹雨,加入爱国的行列,发挥他们的医学一技之长,为抗战服务。
同年9月7日,浙江省第一临时辅助医院成立,院址设在杭州市望江门外海潮寺,省政府委任孙序裳为医院首任院长,医院暂由省政府秘书处管辖。因为医院是为弥补中央医疗机构不足而临时设立的,故称“临时辅助医院”。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而战争日趋激烈,一所医院已无济于事,为以后陆续增设医院预留空间,故称“第一”(以后辅助医院增加到20所)。
作为第一临时辅助医院的第一个院址,占地面积仅约5至6亩,房屋5幢,其中二层楼房2幢,平房3幢。刚成立时,全院约有职工100人左右,其中医务人员占据半数以上:有日本大阪医科大学毕业、浙江颇负盛名的内科专家盛佩葱先生;内科有邵某群先生,外科有张明相先生,五官科有冯继芳先生,药科有毛和振先生。据老一辈职工回忆,为了腾出更多的床位用于伤兵救治,导致职工床铺严重不足。席地而睡,成了当时医护人员最常态的生活方式。
当时医院没有门诊,临时向浙江病院借用了手术台、消毒盘等设备及器械26种共计90件。医院救治对象是从淞沪前线送下来的受伤将士,因此创伤手术是医院的特长。外科能开展的手术包括四肢截断术、骨折整复术、子弹及弹片取出术、腐骨及碎骨清除术、创口切开抓扒术、石膏绷带术、肿瘤切除术。在成立后的2个月里,医院收治了“淞沪会战”伤兵近千人,实施手术498例。
可以想象,建立在海潮寺内的第一临时辅助医院,此时必定可歌可泣:晾晒的白纱绷带与佛座的桔黄经幡间,躺满了为国奋战的英勇将士,他们鲜血满躯、红白分明;而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个病房、各个伤兵间的医护人员,更是全神专注,用他们的专业和专长,撑起保障生命的天空。
战火硝烟中,她一路传播西医,以救治战争伤员和免费为民治病为己任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频繁侦察、轰炸杭州,“伤兵医院”是他们重点轰炸目标之一。1937年10月的一天,得知敌机将要袭击杭城,院长孙序裳立即组织人员疏散,发给轻伤员每人一条棉被(可以起到抵挡炸弹的作用),披在身上,由副官带领到附近隐蔽处躲藏。还有五十多位卧床不能行动的重伤员无法转移,孙院长和他们一起,留了下来。当敌机窜入市区俯冲滥炸时,院内落下两颗炸弹,孙院长当即被炸弹震昏,不省人事,后经抢救脱险,幸好院内无其他人受伤,只是炸塌了一处角墙。
战事逐歩升级,不到二个月辅助医院增至9所,同年10月,省府会议决定成立“浙江省政府照料受伤将士办事处”(后改为浙江省政府照料荣誉军人办事处)。11月1
日办事处成立,所有辅助医院归办事处管辖,改称为浙江地方第X临时辅助医院。省政府任命孙序裳为办事处秘书主任,负责辅助医院的具体工作。第一临时辅助医院院长则由盛佩葱继任。
11月中旬,日本侵略者逼近杭州,为保证伤员的安全,钱塘江以北各院奉令立即撤离杭州。在撤离前,医院一面积极筹备资金,购置了大量医疗器械和药品;一面将院内不能移动的危重伤员移交给杭州广济医院继续诊治。
永康县石柱乡下李溪村,成为第一临时辅助医院首次撤离的目的地。在此之前,医院专门派人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果认为:下李溪村交通方便,场地宽敞,水源充沛,的的确确是战时救护伤员较为理想的地方。
12月,医院撤至下李溪村,此时,医院仅有住院部。
12月24日,日军侵占浙江省城杭州市,省政府撤至永康方岩,照料受伤将士办事处设在永康城内。永康成为全省最大的难民收容所,当时浙东一带难民载道、颠沛流离。劳累、饥饿、疾病威胁着他们的生命。1938年1月,浙江省政府主席黄季宽下令各辅助医院扩大收容范围,免费开放民众门诊。第一临时辅助医院于次月成立了门诊部。
毛焕清,宁波慈溪人,与医院的药务主任毛和振是老乡,经他介绍,来到医院当勤务兵,他记得,“那一年是1940年”。当时勤务兵分为一等兵和二等兵,一等兵每月薪金6元,二等兵5元。刚到医院时,毛焕清为二等兵,后来提为一等兵。
据毛焕清所言,医院门诊部设在下李溪村北端的“敬亭公祠”内,有内、外、眼、耳鼻喉、产妇、药科等科室。内科主任是邵某群;外科主任是张明相;五官科主任由医务长冯继芳兼任,产妇科的医师是他的妻子。这三个主任都曾留学日本,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在浙江医学界和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内、外科是当时主要科室,医院对此很重视,每个主任均配备三个医官。医院秉承“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理念,免费收治了大批来自当地的劳苦大众和沿途难民。过去,中国人习惯于中医,对西医不了解。身处战乱时期,百姓和难民亲眼目睹并亲身体会到外科手术治病的优越性后,使得门诊的外科病人逐歩多起来,最多时每天达数百人。这对西医在浙江乡村传播和普及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张明相主任的医术,更是为百姓所称道。当地流传下来这样一段关于赞誉张主任高超医术的描述:“只要他看过伤口,拿着手术刀,闭着眼睛,切开身体的某个部位,弹头或弹片就会自动飞出来。”张主任是否真的能闭着眼睛手术,我们已然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医术精湛,口碑甚佳。
那时浙江省政府设在永康方岩,内、外科主任除在医院看病外,每周都要抽两天时间到方岩为省府官员看病。他俩出发之前,均由毛焕清去雇请人力车夫,两位主任随车出诊。
1942年1月,盛院长赴永康城郊水公山筹备成立省立医院(即现在的浙江省中医院),第一临时辅助医院院长由孙从钦继任。
在下李溪村的几年里,毛焕清娶了当地姑娘为妻,加上有一手做裁缝的好手艺,谋生不成问题,故而没有跟随医院撤退,至此在下李溪村安家落户。
抗战胜利后,她作为抗战辅助医院唯一的“火种”长存处州大地
1942年5月,日军为掠取军需资源,特别是优质莹石矿藏,发动了“浙赣战役”。医院则从永康撤往丽水、云和。6月上旬,医院在云和汤候门村尚未安置妥当,就接收“浙赣战役”送来的伤员300多人。
日本侵略军占领金华、衢州后,一路沿金(华)温(州)公路南侵,先后侵占了永康、缙云、丽水;另一路沿龙游,侵占遂昌、松阳;二路侵略军都威胁着云和。第一临时辅助医院首当其冲,于是在同年7月撤至龙泉安仁镇五显大帝庙内,9月撤至龙泉下田,
12月迁入龙泉城内水南。1943年2月,医院迁入龙庆路上的青坑,因院舍太小,不够收容伤患,于5月撤至龙泉查田镇黃南村,院部、门诊部设在该村的文武庙内,住院部设在叶氏、王氏两个宗祠内。
医院从杭州一步一步地撤至偏僻的龙泉山区,由于医疗装备得不到维修和更新,伤患减少,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陆续辞去。全院职工从1942年5月底的100多人开始逐年减少,抗战后期,全院只有30多人,到1944年6月最少时仅有14人,不到建院时的五分之一。
为此,院长裘造时作了种种努力,但医院依然面临人少药缺的局面,随时有被撤消的可能。裘院长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1944年10月“丽水之役”结束后,孙序裳在云和召开了省卫生处会议,决定撤销最后一家辅助医院——第一临时辅助医院。当电报发到设在龙泉黄南的第一临时辅助医院时,遭到院长裘造时和员工的极力反对。
最后,考虑到“抗日战争以来浙江先后成立了二十家临时辅助医院,为救护伤病员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应该留个火种,让后人知道这段历史”,医院最终得以保留。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第一辅助医院迁入龙泉城内待命,准备迁回杭州;9月14日,到达丽水,准备迁回杭州。
时任丽水县参议院参议长周鼎组织了丽水专署、县府等单位联合向省政府报告,称处州没有一个像样的医院,请求将该院留在丽水。经省政府和省卫生处同意后,第一辅助医院定点丽水,并选址在处州府前继光街原处州小学内,加上学校后面有很大一片空地,且与设在高井弄的旧处属联立农工业职业学校连在一起,可以新建门诊部、住院部,职工宿舍。经省地县同意,医院立即搬入。
同年10月,改称浙江省立第五医院。1946年1月改称浙江省立处州医院。后又几经易名,成为现在的丽水市人民医院。
浙江省第一临时辅助医院从永康下李溪撤出,进入浙西南山区的几年中,有关档案显示,门诊为21594人次,其中当地的劳苦大众占99%;在门诊总人次中,内科11652人次,外科6507人次,眼科412人次,耳鼻喉科623人次,产妇科64人次,其他2336人次。入院554人次,出院554人次,其中归队74人,住院后死亡73人,手术228人次。
1949年5月丽水解放后,医院走上了稳步健康发展的道路。全院现有2300多人,住院部1300多张床位,被评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三次被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医院。
责任于肩、担当于心、德医于行。作为抗战辅助医院唯一的“火种”,70年来,丽水市人民医院与处州人民同命运、共呼吸。
七十八载忆峥嵘岁月,救死扶伤谱篇篇华章。
“因战而生”,披着“胜誉的铠甲”,踏过历史的年轮,为履天职而倾尽身心,恰是每一位丽医人在当下的践行,对未来的承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