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田县委
徐光文
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54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1:1。预计今年上半年低收入农户人均现金收入5414元,增长18.2%,年底前能够消除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农户。
一、壮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增收。坚持“田鱼抓品牌、杨梅抓营销、油茶抓基地”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三大特色主导产业:“稻田养鱼”3.9万亩、杨梅11.5万亩、良种油茶27.2万亩,去年三大产业实现产值8.3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53.4%,已成为青田农民重要的增收来源。
二、发展“美丽经济”助增收。一是重点打造高市民国风情村、石门渔村、伯温古村等一批精品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带动农民创业增收。二是立足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侨乡进口商品城、欧陆风情街区等平台,鼓励和吸引青年农民参加行业培训之后成为特色生态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三是在推进美丽城乡建设项目过程中,在劳务用工上就近、优先安排当地农民,使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劳务输出、增加收入。
三、加大创业帮扶促增收。2011年以来,全县投入1.4亿建成14个下山脱贫小区,为1.2万偏远山区农民改善了发展环境;加大农民创业培训,整合职技校、职工业余学校等资源,兴办了6家国际劳务培训机构,累计培训农民1.3万多人次;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农民就业帮扶力度,比如,青田石雕艺术学校对农民子弟实行全免费教育,毕业时并帮助推荐、指导就业;深入开展“百个侨团助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等活动,农民出国务工创业每年新增1000多人,有282位首次出国的低收入农户还享受到了政府发放的5000元机票补贴;切实为农民就业拓宽渠道,发挥国内13家异地商会的桥梁作用,带动10多万农民到全国各地经商务工,还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让3.5万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增加收入,2014年加工收入2.26亿。
美丽乡村支部引领
产业发展党员先行
松阳县新兴镇上安村
袁启章
上安村是省级信用村、市级美丽乡村和松阳县首富村,这里有浙西南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场,有全县最早的大田茶叶种植历史以及全县最多、最规范的茶叶加工企业,是名副其实的“松阳茶叶第一村”。
一、党员带动产业崛起。上世纪80年代,大众茶发展处于低潮,茶农纷纷砍毁茶树,或任其抛荒。1988年,党员刘小高率先在大田里种植无性系良种茶叶并获得成功,全村村民也开始大规模田间种植茶叶,由此改变了全县大田种水稻的格局。
二、合作社引领产业发展。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分工要求越来越细化,而这时,茶农们很不适应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混合模式,茶产业发展提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支部会议研究讨论后决定以合作社的形式对茶叶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相继成立了松阳县茗春茶叶农机化专业合作社和松阳县上安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龙头,基地带农户,为茶农进行良种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茶园绿色防控、茶叶农机化生产、茶叶加工流通等一条龙的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瓶颈迎刃而解。两个合作社现有合作社社员320户,茶园面积6900亩,茶厂面积35223平方米,制茶机械设备1560台,2014年实现生产茶叶1470吨,茶叶产值1.7亿元。
三、政策助推产业腾飞。为解决马路市场交易茶青的问题,申请到省特扶资金及县配套资金350万元,由相关党员带头自愿无偿提供土地给村里盖交易市场,个人只领取青苗补贴。在党员的大力带动下,上安茶青市场于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0013平方米,能满足2万人同时进场交易,实现了茶青交易清洁化。建成了20余家标准化茶厂,修建了茶园道路,茶园里用上了太阳能杀虫灯、色板、性信息素诱捕器等绿色防控设施,促成了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让“特色小镇”变身美丽经济新名片
莲都区大港头镇
黄玉香
大港头镇是国家4A级景区“古堰画乡”景区的核心区块,丽水巴比松油画发祥地。今年6月,“古堰画乡”特色小镇入围省首批旅游业特色小镇,为美丽经济新业态的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依法推进木制品行业整治,促进转型发展。大港头镇木制品加工点遍布、镇区乱搭乱建的景象,与美丽的“古堰画乡”格格不入。整治工作指挥部及全镇干部按照“转型升级一批、停产转业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总体要求,发扬“整治是硬道理、搬迁是硬功夫、拆除是硬碰硬”作风,迅速进入,强势推进,确保于6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截至目前,全镇共排摸低、小、散的企业(加工点)154家,全部启动腾空,完成腾空100家,其中拆除92家,同步推进大港头镇区环境大会战,共拆除面积2.94万平方米,帮助21家木制品企业入园区发展。同时,37名木制品业主意向转型开办农家乐(民宿)。
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始终秉持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做好“一三五”文章,即围绕一个核心——古堰画乡景区,打造集观光游赏、演艺娱乐、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愁艺术小镇;打造三条乡村游线路——诗画利山、印象西坑和茶香北埠线路;谋划五个村落景点——文化石侯、宁静西黄、渔家均溪、避暑小井和田园小山。充分挖掘生态游、乡村游发展潜力,发展民宿经济,引入浙江隐居集团进驻古堰画乡开发高端民宿,小井龙庙村打造观光民宿。做强茶产业,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叠加融合,促进农民增收。
三、精准发力,全力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按照“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原则,重视培训就业帮扶,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带领村民赴磐安等地考察学习民宿发展经验,分配农村指导员结对帮扶,促进其外出务工和经商,加快增收。重视产业开发帮扶,在茶叶种植、来料加工、农家乐等领域提供技术和政策上的优惠,以奖代补、小额贷款等项目得到宣传和应用,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推进社会救助全覆盖,合理分配镇、村两级的社会保障和补贴资金,提高低收入农户保障水平。
践行绿色生态发展道路
开启“绿富美”增收之门
龙泉市兰巨乡
刘福明
近年来,兰巨乡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乡村旅游、养生经济综合发展的生态产业格局。去年全乡农业总产值2.03亿元,增长5.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95元,增长14.1%,增幅高出丽水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位列龙泉市前茅。
一、从搭建平台入手,推动农业增效。自2010年建设启动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个、产业示范区3个、精品区5个、茶文化休闲中心1个,培育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培育农产品公用品牌3个,农产品企业品牌14个,建成乡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29个。
二、从产业发展入手,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茶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全乡茶叶面积达到1.2万亩,占全市四分之一,全年茶叶总产量550吨,总产值达6500万元。二是农家乐产业发展迅速。全乡培育星级农家乐41家,成功创建金观音庄园和炉岙村两个农家乐综合体,建成官浦垟丽水市级农家乐特色村,全乡农家乐床位数436铺,餐位数3820个,全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以上。
三、从两个消除入手,实现均衡发展。一是做好“老三策”。2015年全乡纳入低保291户506人,实现应保尽保。强化结对帮扶、分类指导,采取一对一、创业能人联系的方式对“缺劳力、缺资金”的149户低收入农户和36户“缺技术”却有劳动致富能力的农户进行结对帮扶。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促进低收入农户妇女就业。二是推进“新三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民宿经济。三是创新机制促长效。全乡28个行政村建立了低收入农户、重度残疾人员、困难党员、老干部的“口袋书”,对困难群体进行长效的跟踪帮扶。
四、从培养带富先锋入手,带动全民创业。采取树立身边带富先锋的方式,激发基层党支部和书记干事创业热情,全乡涌现出一批农家乐、茶叶、来料加工等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发展美丽经济
建设最美侨乡
青田县仁庄镇
傅勇毅
近年来,仁庄镇努力做好田鱼、华侨、新农村三篇文章,积极发展美丽经济,建设最美侨乡。
一、做好田鱼文章,促进富民增收。一是与浙江大学开展科研合作,建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建成青田田鱼原种保护基地,借助科学的力量,提升了青田田鱼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引进侨资,创办农业龙头企业易天渔业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提升了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标准化水平。三是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引种五彩米,设计新包装,以文化创意提升产品附加值,生态米在网络上卖到每斤20元。目前,全镇稻田养鱼面积6000多亩,年产田鱼600余吨,生态稻米1000余吨,年产值达到5000余万元。
二、做好华侨文章,凝聚发展合力。近年来,发挥省人力社保厅结对帮扶的优势,在服务华侨方面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努力把农民变成华侨。即通过落实低收入农户转移就业政策,开展烹饪、裁缝、英语等实用技术和语言培训,服务农民出国发展。近年来,全镇每年新增华侨都在200人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积极把华侨变成农民。连续三年在杭州举办华侨回归等专题培训班,解读浙商回归政策,引导华侨发展现代农业,投身新农村建设。
三、做好新农村文章,打造最美侨乡。在具体工作中,贯彻“三带三敢三不怕”精神,喊响“带头干,跟我上”,“5+2”“白+黑”连续作战,利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230省道沿线的洁化、绿化、美化工作。在全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涌现出应庄洋村积极创建“华侨新村·水上乐园”;易天渔业公司依托田鱼基地,建设侨家乐,探索农业休闲观光;东坪村华侨吴强民垫资350万元,助推本村新农村改造等一系列美丽经济建设的典型样板。
发展美丽经济
让农民生活美起来
云和县紧水滩镇
李林平
紧水滩镇先后荣获浙江省最美乡镇和中国十大最美乡镇称号。今年以来,围绕低收入农户增收目标,整合资源,多措并举,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发展乡村旅游促增收。2015年,在石浦村投资40万元种植花海52亩,近两个月共吸引了近20万人次的游客,实现旅游收入近1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000多元。借力仙宫4A级景区,大力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全镇共发展农家乐52家,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达600多人。
二、加大项目扶持促增收。注重增强低收入农户的“造血”功能,创办生态公益林质押众筹“融资超市”,以村集体和农户生态公益林未来5年补偿金收益作质押,从金融机构获取低息小额贷款,解决农户发展生产贷款难、融资难问题,激活农户增收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扩大田垟西瓜、油茶、中药材及生态鳖、美国香鳅等产业规模,带动600多人创业,实现增收1000多万元;实施订单农业,免费派送猪崽给45户低收入农户养殖,年底回收;实施龙门小木屋、金水坑村旅游接待中心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增收。
三、拓宽就业渠道促增收。通过与仙宫景区和紧水滩电厂等企业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安排低收入农户57人就近就业;设置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21人从事农村保洁、绿化养护、村邮员等工作;发挥“能人效应”,以他们的工厂、基地、合作社为依托,建立人才培训和就业基地,吸收部分低收入农户就业。
四、强化综合保障促增收。开展“四个一”美丽行动,即“一套生态扶贫的班子、一份低收入农户分类清单、一张增收致富的路线图、一场团结共进的致富团体赛”;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实行“一户一办法,一户一岗位”,为农民增收提供机制保障。
画一幅画
织一张网
美丽消费到贤良
庆元县贤良镇
黄嗣进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市委打造“生态旅游名城”和县委建设“中国避暑胜地”的战略部署,提出“画一幅画,织一张网,美丽消费到贤良”的发展思路,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促进群众增收的动力。
画一幅美丽乡村画,让生态山水静心怡情。分别开展贤良农家乐特色村和黄淤生态精品示范村建设。聘请台湾的乡村旅游团队为两村制定发展规划,并通过“规划上墙让群众看,干部下村给群众讲,项目落成群众共享”的一个过程,让党委政府真正做了一回“神笔马良”。建成的青龙山游步道、凤凰山休闲区块、娃娃鱼生态养殖观赏园、富林标志性入口、水世界农家乐、生态停车场、黄淤天然游泳池等精品项目使得这幅美丽乡村画已经逐步成形,村庄各项功能日益完善,“颜值”大幅提升。
织一张美丽消费网,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在“吃、住、娱、购、养”等五个方面编织了一张消费网络:一是吃住本地化,将消费点直接拉到农户的家里,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目前第一家高档民宿“懒猪窝”已经开始营业,每个房间500元一晚仍游客不断;二是娱乐项目精品化,在村庄规划和建设中,融入水上儿童乐园、休闲垂钓园等商业化娱乐设施,带动消费;三是购物特色化,黄淤村将建成玉石广场,以溪里面的彩色石头为资源,通过手工制作等形式做成可供贩卖的纪念品;四是休闲养生产业化,即将推出的黄淤村“夕阳农耕园”项目,就是将农民抛荒的田开垦出来,将农户闲置的房间装修整理出来,针对城市退休的老年人开展农耕养生项目,让记得住乡愁成为现实。
去年以来,先后举办了“亲水节”、“方竹笋采摘体验”、“油菜花观赏摄影”等一系列的活动,游客量就从零增长到上万人。同时始终坚持以“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将实现群众增收作为所有活动的目的和宗旨。
发展美丽经济
打造“绿富美”
缙云县三溪乡
傅雅涛
近年来,三溪乡党委政府认真落实“要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工作要求,千方百计发展美丽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一、以“生态农业”为支撑,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主阵地,发展三溪“美丽经济”。一是“低产改造,提质增效”。我们充分利用省级农业园区在科技支撑、资金扶持、设施配套等方面政策优势,引导群众加强日常管理,科技强农,经过近5年的园区建设,三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明显。二是“出去进来,强牌促销”。制定农产品“走出去”奖励政策,鼓励公司化、品牌化经营。积极搭建“走进来”平台,举办首届缙云油茶文化节和黄茶采摘节,邀请广大消费者、客商走进三溪。三是“农旅结合,多点开花”。把农业园区打造成旅游景区,把生态农业打造成观光农业。
二、以“群体创业”为支撑,以三大创业板块为主阵地,发展三溪人“美丽经济”。一是建好创业联谊会。我们先后支持建立杭州三溪人创业联谊会、丽水三溪人创业联谊会,谋划创建温州三溪人创业联谊会,引导他们开展业务交流、借鉴致富经验、增加同乡情谊。二是抓好传帮带。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创业领军人物,乡村两级定期与他们对接联系,了解创业情况,及时引导他们开展传帮带,亲戚带亲戚,老乡带老乡,越来越多的三溪人在外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三是做好后勤保障。乡党委政府把外出创业家庭的留守成员作为干部走访农户的重点,定期上门了解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外出创业的后顾之忧。
三、以“精准发力”为支撑,以“五帮扶”为主要方式,全面做好消除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工作。一是深入调查摸底。建立六个工作组,分片入户调查摸底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二是精准施策。分析汇总具体情况,采取保障帮扶、救助帮扶、产业增收帮扶、督孝帮扶、结对帮扶等方式,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三是跟踪评估。以成果为导向,每月定期评估帮扶成效,动态调整帮扶方式。四是强化考核。将该项工作纳入乡村两级干部年度考核,把帮扶工作作为加分项目纳入农村党员义务清单考评。
打好高山牌
把好率字关
念好富民经
遂昌县高坪乡
邱根松
近年来,高坪乡与其它北部乡镇“抱团”发展,走好“融合路”,“一路一带”的发展思路在北部乡镇版图全面铺展——共建“乡村之路”、“美丽经济带”,实现互促共融,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扎扎实实打造高坪的“高、率、富”。
一、打好基础,换个视角看高坪,打好“高”山牌。2012年,将好山好水好空气与农家乐服务整合为统一的标的物,举行“空气拍卖会”获取了174万元的高收益。2013年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生态乡,2014年高坪新村创成了AAA级景区,成为全市两个乡村旅游景区之一,几年来争取各类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村庄环境整治、旅游公共设施建设。
二、管好少数,强抓基层组织战斗力,把好“率”字关。以茶树坪村党支部带头发展农家乐为辐射点,顺势将支部带头发展农家乐的方式辐射至全乡其他各村,大力发展以高山农家乐为主导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如今,全乡6个村已有5个农家乐专业村,每个村都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建立了农家乐协会,其中高坪新村农家乐协会是丽水市首家通过民政部门注册的村级农家乐协会。
三、富裕多数,强化发展增收第一要务,念好“富”民经。大力发展“党支部+协会+农户”的农家乐经营,全乡农家乐经营户突破150家、床位突破1500张,并与5家旅行社形成常年合作关系;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导村民种植高山蔬菜、开展竹林低产改造、发展山桠皮产业;实行“线下-乡村旅游”与“线上-农产品销售”互动模式,让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和品尝,塑造高坪原生态农产品的品牌,高坪高山蔬菜、高坪原生态大米、高坪长粽等大受市场欢迎。
发展美丽经济
助推农民增收
松阳县四都乡
吴秀岳
四都乡在发展美丽经济,助推农民增收方面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摸清家底,解放思想,以党建工作引领美丽经济建设。今年年初乡党委研究制定一整套发展美丽乡村经济的工作方案,以党建领办项目实行班子成员包干限期完成、乡纪委定期督办。6月10日前完成乡党委委员与全乡219名农村党员一对一上党课面对面交流谈心活动,开展党员与全乡3500名群众进行结对帮扶活动,全乡143户低收入农户除村党员结对外加上乡干部结对帮扶,每年结对资金达20万元。
二、立足山区,围绕“山区经济转型”促农民增收。一是营造生态洁净乡村氛围。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工作,优化乡村环境,实行党员包片督察制,村两委干部值班抽查制,保洁奖惩制等,取得良好成效。二是发展原生态种养业。依托省农科院技术优势,培育种植高山原生态水稻,每公斤售价由5年前的9元上升到如今的50元。种植高山生态白茶1572.9亩,亩产值上万元。建立高山蔬菜基地700余亩、新培育香榧基地231亩,种植山桠皮面积达2500多亩,产值超300万元。
三、立足创4A景区,坚持“乡村景区化”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一是推动古村落保护利用。2014年,平田、西坑等4个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引进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设计团队共同参与古民居修复工作。二是加强摄影风景线建设。全乡共拆除建筑2.96万平方米,清理垃圾、乱堆乱放160余处200多吨,清理河道8公里,关停拆除猪舍21户5017平方米,完成6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验收。三是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打造“云系列”特色村、云上平田设计村,过云山居西坑村、寨头摄影休闲村等,培育一批旅游新业态。
四、立足新区,围绕“异地转移就业”创农家增收。一是深入实施异地搬迁。实现全乡80%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获得培训,600多人口在县城、县外打工或自主创业。二是加大来料加工培育。培育来料加工经纪人5人,加工队伍345人。三是推进“电商换市”。下山脱贫的2个村设立4个“赶集”网站,参加县网商培训共50余人次。
推进生态美丽经济
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态社会和谐发展
景宁大漈乡
叶长过
近年来,景宁大漈高山茭白和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做大做响,农民人均收入1.45万元,高于全县10个百分点以上,走在全县前列。
一、把发展美丽经济定位好。2012年制定了《乡域发展总体规划》。乡党委政府根据大漈独特的优势和发展阶段,确定了“做优做精一产、做大做强三产,一、三融合,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
二、把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好。一方面,大力发展茭白产业,总产值实现3000多万元,建成近2000平方米的交易市场、创建了“雪松”品牌和茭白合作社,和苏州农贸市场建立直供生产基地战略合作等。另一方面,不断深化4A景区建设和农家乐综合体、民宿特色示范村的创建。目前全乡星级以上农家乐55家、民宿40家、体验购物点11个,旅游总收入1530万元。
三、把资源整合和招商引资运作好。如整合老乡校空闲教学楼和省级非遗大漈罐文化,成功招商实现大漈罐的产业化生产;流转库莽村80多亩农田,引进温州开发商,启动高山生态蔬菜的规模生产等,实现资源整合模式和资本合作模式的有效结合,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四、把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好。抓旅游不仅是抓产业,也是抓美化环境,把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民生事业相结合起来,同步落实县委每月逢“五”环境行动日,大力推进环境整治美化,推行各村循环评比,聘请乡老年协会进行监督,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景乡融合发展。
五、把发展的环境营造好。通过抓党建、抓文化、抓稳定,形成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产业抓发展的局面。近年来在党建、宣传、党风廉政和创新创业等方面连续获得县委表彰。特别是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党员岗位农家乐、乡政府通报机制等实施,使党群关系更加融洽了、民风更加纯正了、发展氛围更加浓厚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