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个巨大贡献。中国所有瓷器都是在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青瓷有“瓷器之母”或“瓷器鼻祖”之称。龙泉青瓷,承自越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烧制龙泉青瓷的龙泉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宋元时期,五大窑品外销量也以龙泉产的哥(弟)窑为最大。北宋覆灭后,汝窑、定窑等名窑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中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而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被公认为青瓷釉色的巅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最爱。青瓷被欧洲贵族称为“雪拉同”(Seladon,欧洲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男主角雪拉同的美丽服饰),被阿拉伯人誉为“海洋绿”,贵比黄金。
据初步考证,宋元时期中国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异常活跃。海上丝路上劈波斩浪的大部分是中国的商船。商船中所装的货物,瓷器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瓷器中龙泉青瓷又占了多数。
龙泉市青瓷协会会长徐定昌曾在接受浙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据史料记载,沿瓯江两岸共发现古代青瓷窑址500多处,龙泉青瓷每年出产量达2000多万件,其中出口估计达1000多万件。另据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08年1月2日报道,800年前龙泉是“国家级出口基地”,出口量达1000多万件。而据《大明会典》第194卷载:当时外销青瓷盘每只价为150贯(宋元时期1贯为1两银子,1两银子约合现在500元人民币)。若按年外销量和平均单价均减半的保守估计,即年出口量为500万件,平均每件75两银子,则销售额达3.75亿两银子,约合人民币1875亿元,相当于2016年丽水市1200亿元GDP的1.5倍。
“中国陶瓷研究之父”、原故宫博物院陶瓷馆馆长陈万里曾先后8次到龙泉大窑等地考察古窑址,他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由日本宋代研究专家小岛毅教授著的《宋朝:中国思路与宗教的奔流》一书中明确阐述:“宋代陶瓷才是贯通古今东西、人类所能得到的最美的器物。”“比起黑瓷和白瓷,当时的宫廷更喜欢青瓷。南方的产地是处州龙泉县,龙泉窑继承了自古繁荣的越窑的传统。”“因为占沿海的地利,所以出口量很大”。
中国历史地理学泰斗陈桥驿在为《龙泉县地名志》作的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这条漫长的‘陶瓷之路’,实际上就是中国陶瓷特别是青瓷开拓出来的。”
日本著名陶瓷学家三上次男在《陶瓷之路》一书中写道:进入十世纪前期的五代以至宋代,“生产青瓷的中心地就转移到浙江省的龙泉地方,这种青瓷器的青色,其清澈犹如秋高气爽的天空,也如宁静的深海,这就是名闻世界的龙泉窑青瓷,它和福建窑及广东窑的青瓷,一起大量地向国外输出”。“龙泉青瓷长期占据着华南陶瓷的宝座”。
南开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刘刚、李冬君夫妇在《人民网》发表的《宋朝的大航海时代》一文中指出:“宋代最为流行的不是景瓷,而是龙泉瓷,宋朝五大名窑,其中哥窑就是龙泉瓷的代表,其余四窑,都属于宫廷品位,不入西洋之流,不在外销瓷的范畴,唯有龙泉瓷,对内能满足精益求精的宫廷品位,对外能行销世界。那时,景瓷初兴,青白瓷跟着龙泉青瓷的身后走向世界。”
《中国瓷网》2016年3月25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龙泉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一文称:龙泉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窑业历史最长,窑系范围最广,产品质量最优,世界影响最大的瓷器。
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1984年,韩国考古界打捞出一艘中国元代沉船。在这艘船上,共发掘出了17000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就有12300多件,占比高达72%。迄今,土耳其伊斯兰堡博物馆还藏有中国古代龙泉青瓷1300余件,伊朗德黑兰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吉美博物馆等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博物馆都将收藏的青瓷视为珍宝。著名的“南海一号”沉船中,也发现了无数件精美的龙泉青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