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斯,回忆我走过的路,道不尽的艰辛,凝聚着无数的辛勤和汗水,更离不开父亲的良苦用心。在我心目中,父亲是我人生的榜样,我的成功离不开父亲的苦心栽培。
我的父亲是青田季宅人,1949年从家乡青田到了台湾,并在南投县鹿谷乡内湖村成家立业,我便在这个美丽的茶乡出生了。
上学后,我非常细心和认真,开始很努力地学习。不仅如此,小小年纪的我便展现出了绘画天赋,父亲对此欣喜若狂,便有心培养我的这一天赋。我更是如鱼得水,画技也渐长。不过,那时候的我并没想过将来要在绘画方面有什么建树,而只是把画画当作生活中最快乐的事,任何游戏都无法与之媲美。
古有“孟母三迁”,而我的父亲为了让我得到更好的教育,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变卖家产举家移民美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优的环境。
1973年11月,我们一家从台北迁到了美国夏威夷。踏上异国的疆域,免不了坎坷和艰辛。我的父母开始担忧,在这个人生地不熟、言语不通的地方,孩子们究竟能不能成才,会不会因为处于社会下层受环境影响而变坏?
当时的美国是一个白人优越的社会,纽约的华人青年很少,难免会受到别人的取笑和欺负。
于是,父亲更加严格要求孩子,经常教导我们:“出身低微与贫穷都没有关系,但是一定要有志气。”另一方面,他也告诫我,作为华侨,绝对不要有异乡做客的心理:“来美国不是打工,也不是来留学,我们移民美国的人,一定要进入美国的主流社会。”父亲的这些话,我听进去,并牢牢记在了心里。我努力学习英语,突破语言关,如愿进入了当时有名的普拉特大学建筑系,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不管是初来美国,还是后来的学习生涯,在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我所经历过的痛苦和彷徨没有人能够感知。在美国最初的那段日子,我就是怀着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心态。这种意志是很重要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放弃,但是你的意志永远都不能被打垮。只要有一口气在,你就要坚持。这种信念一直伴随着我,没几年,我便成功融入了当时的主流社会,在建筑界崭露头角,并创建了龙安公司。
殊荣连连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不断努力下,龙安公司迅速发展,我在美国纽约建筑界的名声也逐渐传开,殊荣接踵而至:
1987年,我被纽约建筑师协会选为“杰出少数族裔建筑师”,并被邀请加入协会,成为协会董事。而在此之前,纽约建筑师协会中不但没有华人,甚至连亚洲人的身影也没有;
1988年6月,时任美国联邦通参议员的Paul
Simon(保罗·赛蒙)致信给我,赞我为“中国的莱特”;
1989年,我被美国建筑师协会(AIA)选为美国十大青年建筑师;同年,我被美国民主党参议院选为“21世纪亚太领袖”。前伊利诺伊州美国联邦参议员保罗·赛蒙形容我为“美国华裔小区的建筑泰斗——法兰克·莱特”。因为精通纽约市区域规划法、文笔好,我还在1989年成为英文纽约日报(Daily
News)建筑专栏作家;
1990年,龙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总部搬到地处华尔街附近的一幢大楼内办公。仅这一年,龙安就包揽了皇后区最佳高层设计、公寓设计及商业楼宇设计三个一等奖……
在不断学习中,我又相继获得了美国纽约州、加州、麻省、宾州、康州、乔州、新泽西州等地的专业注册建筑师资格,龙安的业务也遍及美国各地。至此,我在美国建筑界乃至整个上流社会赢得了认可与重视。
跻身政坛
虽然在美国建筑界作出了成绩,但我从没想过自己会与美国政坛扯上关系。一切似乎冥冥中自有定数,一个不期而至的机会,让我踏上了引人瞩目的政途。
1990年7月,根据美国修订后的法律,要推举一些有社会经验的人士担任管理部门官员,纽约建筑师公会推荐时任协会第一副会长的我去参加选举。当时申请的人数高达300人,且都是高资历的优秀人物,而华人在美国又是少数族裔,我只是抱持着参与的心态参选。结果,我过五关斩六将,在3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市长提名,并获纽约市议会通过,成为纽约市360年来首位亚裔都市计划委员(局长)。
当时年仅32岁的我,拥有了3个纽约第一:一为纽约历史上最年轻的官员;二为纽约历史上首位亚裔局级干部;三为纽约市都市规划局首位拥有建筑师执照的局长。一时间,我的故事成了美国传奇。
虽说政途风光无限,却也荆棘密布。上任之初,曾有人提醒我,这是个得罪人的官职,这点我自己也很清楚,因为要审批的材料都涉及土地利益,很难平衡,加上自己不是本地白人,如果决定拆迁,别人会指责你不懂保护文化,可是如果原封不动,自然无法塑造城市形象。对此,我毫无畏惧地说,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最好,而不仅仅当一只“花瓶”。
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很快,我就通过个人学识和魅力建立起权威。而这期间,最让我兴奋的事是我在任时,通过和几位华人的共同努力,使中文成为纽约市的官方语言。此举大大提升了中国人在纽约的地位,很多公文都被翻译成中文。人口数只算小众的华人终于在美国的第一大城市扬眉吐气。现在的纽约,到银行去可以使用中文,考驾驶执照可以使用中文,警察局里有中文翻译,甚至在每年的中国农历新春佳节,纽约的帝国大厦都要亮三夜的霓虹灯以示庆贺。
此外,在成为纽约规划局局长以后,我在不能动用市政府经费的前提下,做出了很多无人可替代的努力,并用学术单位的名义筹款,直接推动了坐落在纽约金融区北面曼哈顿“中国城”的改造发展。后来,我又提出皇后区法拉盛新中国城规划调整。
鉴于我的各种工作成就和贡献,1993年12月7日,我荣获纽约州州长、纽约市市长的嘉奖令,曼哈顿区长将当日宣布为“曼哈顿区饶及人日”。
人生转轨
我明白,中国不仅是自己的祖籍故乡,更是一片蕴藏着巨大商机和腾升着无限希望的热土,这里是一个可以充分施展才华的大好舞台。我在内心里渴望,能够见证中国发展的奇迹,同时能够参与创造奇迹。
1992年,我带领纽约市局长考察团到中国参观考察。荣幸的是,我们这一行人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的接见。
接见地点在人民大会堂,当时他亲切地对我说:“你回来吧,帮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的建筑与规划手法。”并向我表达三个期望,第一是为中国引进最新的西方规划理念和哲学;第二是为中国政府培养一流规划人才;第三是适当为中国留下好的规划作品。朱总理的谈话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从此,我的心开始向往祖国的这片热土,踏上了向这三个期望努力的道路。
那时,我不仅做规划局局长,又做了纽约市市长形象大使,取得了一系列荣誉。更重要的是,我还被作为国会议员储备,代表亚洲人的声誉。为了回归祖国,我毅然摘掉戴了四年的“洋乌纱帽”。
我决然舍弃了这条风光的仕途,辞去一切职务,很多人对我的这一突然之举并不是很理解,在仕途前景一片看好的时候辞职,对于常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但我的感触是:“我是中国人,中国才是我的根之所在,我迟早是要回归祖国的。”
回报祖国
一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便深深依恋上了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想到祖国领导的信任,想到自己能参与人类文明史上从未见过的快速城市化建设,把在美国所学到的规划理念、经验变成现实,我觉得实在是三生有幸。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感受,我在专心研究中国的城市规划后,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中国城市与建筑应该“西为中用,古为今用,中为西学,绝对不搞义和团。”这个理念的提出,就是希望能够让中国的建设具有后发优势,超过西方发达国家,让中国的建设不重复西方的错误。
我一直坚持“做规划,先归化”。意思就是做规划的人,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本地人。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我的业务量日益增大,2001年,我将龙安公司正式从香港转入北京。
随着龙安在中国一个又一个项目得以实施,龙安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有了这些厚爱,才使得龙安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鲜花和奖杯接踵而至。在2007年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总评榜中,美国龙安公司获得“中国建筑设计机构综合实力十强”称号,同年获得中国房地产协会与国际建筑联盟等机构共同授予的“2007年度中国房地产十大建筑设计公司”奖项。2011年,美国龙安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获得“中国最具商业地产合作价值设计机构”“中国最具品牌价值设计机构”“中国建筑规划设计领域公众满意最佳典范品牌”等荣誉称号。截至2012年,美国龙安共获得117个知名设计奖项,发展蒸蒸日上。
这么多年来,我的手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我对中国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和城市高速扩张过程中的种种弊端痛心疾首,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把脉开方,摒弃了脏乱差,为城市筑魂,使之更有生命力,也让中国城市更加功能多样化、活动社会化、生产智能化、规划综合化、管理信息化、环境园林化。
也正因为如此,截至2012年,我所带领的美国龙安集团公司规划与建筑作品达300余个,遍及32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个城市,并数次获奖。而我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城市医生”。
根在青田
我的根始终在青田。虽然我不在青田出生,也不在青田长大,但我是地地道道的青田人。父亲常对我说:“人不亲,土亲呀!”
虽然生在他乡,长在异域,但我对家乡始终不曾忘怀。回国后,我多次回到家乡青田,为家乡的城市发展建言献策。而青田县城最为繁华的圣旨街,就是我精心规划设计的,建筑带有明显的欧洲风格。2007年我回到青田时,了解到家乡季宅的边远山村有许多学龄孩子就学困难、学校教育经费紧张,便义不容辞地将新出版的《寻找中国城市魂》一书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助给季宅乡中心学校。
人都是有感情的,怎能不爱自己的家乡呢。正因为如此,我喜欢上了青田的一切,青田的街道、青田的山水、青田的美食……我都喜欢。虽然不会说,但我听得懂90%的青田话。
家乡青田始终在我的心坎上,我希望今后通过自己的建筑才能将家乡设计成世界一流、有品位、有文化的国际化都市。
(摘自《丽水文史资料.第九辑,华侨华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