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要好儿孙务从尊祖敬宗始预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唐颖中

“要好儿孙务从尊祖敬宗始

预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这副楹联以读书积善与尊老孝亲为内涵,诠释出绵延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尊重先辈的孝道精神,善学好思的人文传统,积善积德的社会风尚,倡导崇学向善的价值观。

遂昌县城西行百里焦滩乡境内的崇山峻岭中,隐匿着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独山村。该村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又是中国传统村落。在村里叶氏宗祠内的祠堂柱上,金粉大字书写着或敬法守规、或笃诚立信、或崇学重教、或守正劝孝、或劝善守睦、或励志自勉、或咏物抒怀的多幅楹联。“要好儿孙务从尊祖敬宗始,预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便是其中一联。

在“要好儿孙务从尊祖敬宗始,预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楹联的教诲下,独山村世世代代信奉崇学进取、积善和睦的信条,村民安居乐业,耕读传家,村内社会和谐、民风淳朴,文人雅士辈出。其中影响最大、最能彰显独山古寨崇学积善和尊祖敬宗文化魅力的,当属村内古石牌坊上雕刻的“洊膺天宠”和“荣恩”六字。该牌坊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虽历经400多年风霜雨雪,依然保存完好,熠熠生辉,是浙江省保存最完好的古石牌坊之一。

古石牌坊坐落在独山古寨东南隅的高坡上,临小川、傍山麓,坐东朝西,距南北两寨门约100余米(北寨门上世纪建公路时被毁)。牌坊用花岗石空雕、浮雕相结合的精湛工艺精雕细琢而成,共三间、四柱、五楼,翼角起翘,脊顶双角生起,饰吻兽,歇山造。最高楼竖“荣恩”额,次两楼置云图额。

明、次间上、中、下叠三枋。明间上坊作双龙抢珠浮雕,次间大额枋为主题额枋,题“洊膺天宠”楷书四大字。小额枋署“封工部营膳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叶弘渊由子以蕃贵立”。下枋为剔空石雕双狮抢球图、瑞兽、祥云等。四柱下部均有抱鼓石前拥后扶,巧夺天工。

细品“要好儿孙务从尊祖敬宗始,预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这一宗祠楹联,细读《平昌独山叶氏宗谱》,细考“洊膺天宠”石牌坊的建造初衷及其深刻久远内涵,颇有崇学向善之文化韵味。

据《平昌独山叶氏宗谱》记载,独山村起源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开村鼻祖为邻县松阳古市卯山后村唐代叶法善的后裔、北宋尚书左丞相叶梦得的曾孙叶峦。叶峦相中独山这块风水宝地,自古市卯山后迁居此地,村落始成。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该村叶以蕃殿试得中第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官工部员外郎,一时文风卓盛,名士辈出,胜迹日辟,村容大壮,民间称之“独山府”。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叶以蕃病逝,其父叶弘渊因教子有方,儿子报效国家而受到皇帝的再次诰封,并继续享受宠赐至隆庆年间(1567-1572)。隆庆三年(1569),为了旌表龙恩浩荡,弘扬崇学精神,时任遂昌知县池浴德主持在独山村为叶弘渊立“洊膺天宠”石牌坊,以示旌表。洊意为屡次、再次;膺意为荣膺、承受;天意指天子、皇帝;宠意指恩宠、表彰。“洊膺天宠”四字合而为一,意即“再次承受天子的恩宠”。牌坊额枋上刻的“封工部营膳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叶弘渊由子以蕃贵立”,含义是因叶以蕃生前贵为朝廷郎官,其父因教子有方依然享有子贵之诰封,建坊以示再次受天子宠任之意。

细析池浴德立此牌坊之目的,一是为了倡导家族家教中的崇学苦读精神,清康熙《遂昌县志》记载,叶以蕃的父亲叶弘渊从小诵读诗书,知书识理。叶以蕃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地,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考中进士和求得功名当在情理之中。在中国古代,以家族家教为手段,大力弘扬叶氏家族的崇学苦读精神,正面引导世人形成崇学苦读风气,既是当年开明县令池浴德代表官方立此牌坊的目的之一,更是对古代中国民间有识之士从家庭开始、从长辈做起、从儿童入手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经验总结,对以叶弘渊为代表的这种中国传统的民间家庭教育方式,理当立牌“洊膺天宠”。

二是为了引导有识之士报效国家。当年的开明县令池浴德立“洊膺天宠”牌坊的另一个目的是引导有识之士勤学苦读报效国家,这是一种典型的行之有效的方向性文化引领。“洊膺天宠”牌坊建成后,独山村崇学之风经久不衰。《平昌独山叶氏宗谱》中记载的朝廷敕封的向后世展示当时荣耀的圣旨,即是引导后世之人勤学苦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明证,更是“洊膺天宠”牌坊方向性文化引领后所结出的累累硕果。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期间,教民崇学耕读亲力亲为,多次到独山村,与独山名士叶澳结成莫逆之交,收叶澳之弟叶梧、叶干为门生,悉心教导,吟诗赋词一事,也是对“洊膺天宠”牌坊方向性文化引领作用的美妙诠释和发扬光大。

三是为了彰显皇恩。古代中国,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向来注重国家“栋梁之材”的选拔和培养,尤其是开明君主对国家“栋梁之材”更是加爱有之,国风、社风、民风、文风、学风向来如此。建立“洊膺天宠”牌坊,既能够彰显出中华民族崇学国风和王者风范,又能够体现出古代崇学文风和朴实民风。

清康熙《遂昌县志》在记载叶以蕃的父亲叶弘渊从小诵读诗书、知书识礼的同时,还记载了叶弘渊诸多“百善孝为先”的引人尽孝向善的善举善事。其一,母亲患病,吁天以求身代。其二,其父六十岁时,妾生一子弃之。叶弘渊暗地里把小孩抱回家抚养,待孩子长大成人时,与其同分家产,教其考取例贡。其三,叶弘渊的长兄早逝,遗下一孤儿,叶弘渊将侄儿收留抚养,视若亲生。其四,叶弘渊热心村中公益事业,出资捐置学田,创办家塾,邀集村中儿童读书。其五,开创义店,方便行旅食宿。种种尽孝善行,乡里无不称赞。

在叶弘渊等人的种种善行和尊祖敬宗示范效应下,独山村社会安宁,村民安居乐业。在一片和谐安宁的氛围下,人们得以静下心来勤习诗书礼仪,修身养性,进而培养、教育、锻造出了众多像叶以蕃、池浴德、汤显祖式的栋梁之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乡村的稳定、事业的成就,有赖于良好的学风形成。而崇学之风的兴起,前提条件是百姓多尽孝道、多行善举、多做善事、多多善护。叶弘渊等人的善举和孝行,折射出来的正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

唐颖中,遂昌县政协委员,遂昌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本版由丽水市政协文史委和丽水日报社共同主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