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到饭点,退休教师刘俊根就悠闲地走出家门,到附近的福寿园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吃饭。
自“福寿园”今年2月20日开门营业,到那里吃上一顿热乎乎的中饭和晚饭已经成了他的日常习惯。
周一的晚餐,是红烧鱼块、韭菜炒豆腐、清炒大白菜和番茄蛋汤,三菜一汤看上去清清爽爽。一尝,家常做法家常味,刘俊根很满意。
刘俊根缺了三四颗牙,却不妨碍他享受美食。一顿两碗饭的饭量,让身边的老人羡慕不已。“这里的饭,特别软,老人吃得轻轻松松。菜不油腻,对咱们的口味。”他快言快语。
听说老父亲接连在“福寿园”吃了两个多月的饭,在杭州工作的儿子不放心,专门打电话关心:“饭菜行不行,不行就回家吃。”刘俊根回答:“这里的饭菜行,非常行!”
儿子一听,放心了,又多叮嘱了82岁老父亲几句注意安全的话。
刘俊根捧着饭碗对记者说,他老伴两年前去世,孩子们都让他去他们家吃饭。“但我喜欢自由。出门走走,一天2元钱就解决了两顿饭,好吃还便宜,多好。”
84岁的退休干部程少云对饭菜也是赞不绝口:“过去每天买菜、洗菜、烧菜、洗碗,既累,又要遭受烟熏之苦,有时饭菜有剩余,倒了可惜,第二天接着吃,又怕对身体不好。在这里,每顿饭菜都新鲜可口,一餐1元钱伙食费,管够管饱,吃得比过去好多了。”
“福寿园”不仅为老人提供了美味和方便,更为一些老人减轻了经济负担。
李成汉的儿子早年溺水身亡,后来妻子去世,他已经独自租住在廉租房10多年,仅靠1700多元退休工资度日。几年前,他被查出肝部有肿瘤,每月光吃草药就得花五六百元。
听说有家为老人服务的公益食堂,李成汉从开业第一天起到现在,顿顿都来吃,把“福寿园”当成了自己的家。
也许是不善言辞,他没有过多的溢美之言,只是一个劲地说“好,好”。
90后小夫妻获赞
你们可以活到200岁
“福寿园”的经营者,是一对90后小夫妻。
徐浩前,松阳县古市镇十五里村人,去年从浙大城市学院毕业。王佩佩,温州平阳人,徐浩前的大学同班同学。
他俩去年11月领了结婚证,也就在去年11月,他俩与松阳民政部门、城东社区达成了经营合作协议。经过一系列前期准备,今年2月20日,“福寿园”开业。
“福寿园”的早晨,一般从7时开始。
做菜的食材由徐浩前的父亲徐长缨一手置办,因为“父亲会讲价,总能买到最新鲜、最实惠的菜”,说到这个理由,徐浩前有些脸红。
的确如此。当记者和老徐去松阳东菜场买菜时,肉摊和蔬菜摊的老板总是爽快地给出一个价格,老徐也不还价,给了钱拿了菜就走。“这个价格,只比批发价高一点点,不是做餐饮的,拿不到这个价。”他说。
骑着电瓶车回店,放下菜,刚歇会儿,小夫妻来了。不用打招呼,一家三口人抓紧时间坐在后厨择菜、洗菜。王佩佩心细,抽了个空,把大米倒入水中浸泡着,这也是“福寿园”的米饭为什么这么香软,颇受老人喜欢的原因。
上午10时,烧菜阿姨来了。小夫妻一直在旁帮厨,老徐则忙自己的事去了。中午11时30分,餐厅准时开饭。徐浩前亲自上阵,为老人打菜,米饭则由老人自盛。
为了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老人的口味,小夫妻在食堂墙上挂了《意见簿》。程老喜欢豆制品,菜谱立马新添了“黄豆炖鸡爪”“芹菜炒豆腐干”;魏老喜欢面类食品,小夫妻就将每周三和周日下午的食谱改成鸡蛋肉丝面、皮蛋瘦肉粥配包子和馒头;李老喜食素菜,菜谱上很快又多了豆芽、南瓜、西葫芦。
《意见簿》的内容,小夫妻每天必看,而且件件都能及时落实。更难得的是,老人吃得差不多了,小夫妻才坐下开始吃剩下的菜。
“福寿园”不仅仅是一个食堂。
“福寿园”有个规定,每逢农历初九,组织当月生日的老人一起在食堂庆祝生日,小夫妻还会送上专门为老人定制的生日蛋糕。只要时机合适,他们还会做些公益活动,如在门口为老人免费理发等。
把老人当成了亲人,老人如沐春风。曾有一位老人感动地拉着徐浩前的手说:“你们可以活到200岁。”
每月亏损近万元
他们说再困难也要经营下去
很多人不知道,就餐老人的笑脸背后,是骨感的现实和难言的尴尬。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福寿园”的门面、厨房器具等由城东社区无偿提供,位置,也在社区办公室楼下。因此,食堂仅面向社区6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服务。而每天来就餐的老人不多,每餐基本维持在二三十人左右。
老徐计算过,4月份,每天就餐人次44人,收入84元,买菜、油、煤气等支出143元,这还没算上烧菜阿姨的工资及老人一月免费吃5天的费用。徐家三人白干不说,每月还要亏损近万元,让最初美好的愿景陷入了尴尬之中。
徐浩前的初心很美好。
“大学期间我经常跟着父亲一起做志愿服务,发现不少农村建起了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让老人们老有所养,很有意义。”他说,自己当时深受触动,但联想到农村老人生活越来越有滋味,居住在县城的不少退休老人却仍过着寡淡的老年生活,心里一直不是个滋味,“如果我能在县城开办一家照料中心,帮助有需要的社区老人解决就餐问题,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那该有多好。”
于是,“福寿园”开业了,但随之而来的,是说不出的尴尬。
城东社区是松阳县城人口最少的社区,但60岁以上老人也有300多人。“来的人多了,我们亏得更多;来的人少了,餐厅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徐浩前说。
尽管徐浩前的父亲创办了松阳最大的家政公司,但利润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多。而在未来,小夫妻买房、生子,笔笔都是看得见的刚性开销。城东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福寿园”办得好,办满一周年政府会给予6万元补贴,但,这挽回不了亏损的局面。
为了补上亏空,今年3月,“福寿园”对外经营早餐和夜宵,希望早餐和夜宵的利润能补上窟窿。“卖包子送豆浆、5元一碗的大饺子还送卤蛋,可是挣的钱还不够付厨师工资。包子卖不完,我们一天三顿还得吃剩包子,现在看到包子就反胃。”王佩佩无奈地说。
做夜宵忙碌到深夜,第二天清晨又要早起卖早餐,小夫妻到底年轻,只是觉得累,老徐心事重,白天空闲时就在食堂里喝闷酒,不出一个星期就发起了高烧,卧床不起。
在龙游做生意的徐妈妈,得知儿子的困境后,每次开车回松阳,总会带回满满一后备箱的菜支持儿子。
徐浩前和王佩佩的大学专业是资产评估,就业前景好。“在杭州,还没毕业的时候,我的实习工资就有四五千元。”王佩佩说。可是,小夫妻从没想过放弃。为了打破这进退维谷的局面,他俩正在积极对接数家单位,希望对方把“福寿园”作为单位食堂。
“不管怎么样,我都不想放弃,坚持不涨价,再困难也要经营下去。”徐浩前说,“这事挺有意义的,老人们很需要。因为亏损就不干了,感觉好像抛弃了老人,自己逃走一样,做人做事就不地道,违背初心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