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麻萌楠
通讯员
朱少珍
刘挺
室内点缀着藤条编织的灯罩、废木精心排布的帷幔;门上用木板拼出房牌,以炭笔写就房名;屋外遍布枯木打造的复古桌,一旁则是由谷仓改造而成的活动室……对松阳县安民乡李坑村“林家铺子”的主人周芳娣而言,坚持就地取材、旧物打造、保持乡土原貌,是自家民宿所要凸显的特色主题。
“李坑村是一个春可赏山花、夏宜嬉绿水、秋能观红叶、冬适玩白雪的绝佳旅游胜地,我把民宿打造出一房一景的效果,并分别命名为‘寻春’‘冰夏’‘秋韵’‘踏雪’等,希望客人能在这里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乡间诗意。”周芳娣说,如今山村民宿遍地开花,单是李坑村就已有23家,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得以创意取胜,让游客们感受并爱上民宿独有的风格与特色。
三十出头的周芳娣毕业于丽水市南明旅游学校,早在2007年便考取了国家级导游证。在旅行社当了一年导游后她决定回到家乡李坑村,与大姐和三妹一同接手父亲周兆荣经营的农家乐:“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大姐主管厨房,三妹负责客房,我则做好接待兼地导,三姐妹齐心协力实现‘吃住游一条龙服务’的经营目标。”
周兆荣经营的农家乐原名“箬寮乡村饭店”,距国家4A级景区箬寮原始林不到一公里,自2001年景区开发以来,当地游客络绎不绝,得知不少游客因找不到理想的吃住场所而失望返回后,颇具创业意识的周兆荣便大胆开出了全村第一家小炒店,为之后的农家乐经营打下了基础。
最初小炒店只有一间住房、两张餐桌,但由于吃过周家菜的游客纷纷点赞,回头客越来越多,经营场地也显得越来越狭小逼仄,于是父女四人便在村头新建了一幢占地100多平方米的楼房,隔出了7间卧室,让更多游客能在李坑村落脚。
女承父业的周芳娣在回乡之初,经常参加乡里、县里举办的各种农家乐民宿培训班,并积极外出考察学习成功经验,在装修民宿时不仅博采众长,还不断加入自己的小巧思,增设各种室内外创意景观——用油漆将废弃轮胎刷出五颜六色,围在小木屋外做成护栏;砖砌的墙面留一圆形空洞、安上格子木窗;将形状不一的石头垒砌成书架,放上各种书籍;利用屋外平坦空旷的地形特点在草地上搭设帐篷,并砌起篝火架和烧烤炉,既丰富山乡夜生活,又能让游客体验到野外露营的新奇感……对于众多来自城市的游客而言,这样的原始山村生活体验极具魅力,“林家铺子”的生意也因此日益火爆。
与此同时,周芳娣还鼓励姐姐在菜式上进行创新,在食材中加入当地的特色元素。“比如木槿花,夏季盛开时是村里的一道美丽景观,花朵采摘加工后也能作为食材入菜。”周芳娣说,她的父亲已经尝试把木槿花当菜炒,而她则重点进行了菜式翻新:“既可以凉拌当冷菜,也可以加蛋煎炒,还可以裹面粉油炸,最简单的则是直接下火锅涮,甚至加入红枣、桂圆等炖汤当甜品。各种做法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口感,或滑嫩、或香糯、或清甜,都是游客们会一点再点的菜肴。”
“除了木槿花,蒲公英、野生猴子姜、翡翠豆腐、红军菜等都是李坑村的特色美食,也是我们主推的民宿特色菜。”周芳娣说,这些菜保留了原生态的观感与口感,尤其是当地独有的野生猴子姜,在游客中备受赞誉,2010年,“林家铺子”推出的“腊肉苦槠”与“歇力茶土鸡”在丽水市农家乐百菜谱评选活动中同时获奖,双双被评为“丽水市农家乐特色菜”。
民宿之韵叠加美食之味,使“林家铺子”的名气越来越大,虽然周家姐妹再度增建了食宿场所、建起了小木屋,已经具备同时接待230名食客和60多位住客的能力,但每到盛夏旅游旺季,仍是“一菜一床都难求”:“有的客人为了在我们这儿吃上一口特色菜,甚至愿意等一两个小时,真是让我们既内疚,又为得到游客的认可而深感自豪。”
提及“林家铺子”招牌的由来,周芳娣说,这是丽水市林业局和丽水市旅游局共同授予的一块牌匾,松阳县只有三块。谈及成绩,周芳娣难掩自豪:“这些年来,我们家的民宿不仅获得过丽水市乡村旅游示范点、丽水市文化示范户等称号,还获得了浙江省‘妇字号’示范农家乐、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等殊荣。在浙江省第三届农家乐特色菜大赛上,我们还获得了‘银勺大厨’奖。”
在周芳娣看来,荣誉代表着过去,而发展则更需要直面现在和将来:“千篇一律的建设模式肯定没有发展后劲,身为民宿业主,不该只会简单模仿左邻右舍的创意,应该多走出去,积极学习总结外地的先进经验,现在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家乐民宿产业的发展,这样的机遇千载难逢,如果乡亲们能同心协力共同创业致富,李坑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创业故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