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浩博
陈传敏
通讯员
王伊芳
“叫醒他的不是闹钟,而是日夜追寻的梦想”。这是庆元厨师朱炉地的真实人生写照。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式奖杯、证书和奖章,从菜品获得一等奖、特等奖,到个人获得“中国御厨”“中国烹饪大师”“亚洲名厨”等称号,朱炉地一直向着梦想的方面前行。他的食用菌养生菜,引起了央视、海峡卫视、台湾乐升卫视等媒体的关注,浙江经视还邀请他拍摄《百菇宴》专题片,这对宣传丽水食用菌文化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2002年,21岁的朱炉地在杭州幸运地成为中国烹饪大师赵水梁的关门弟子。在朱炉地眼里,大城市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没听过的食材、没见过的食物搭配,更有没尝试过的烹饪方式……
创新,成为师从赵水梁后朱炉地身上最明显的标签。他白天细心观看师傅们烹饪,晚上回顾烹饪流程,在灯下埋头整理笔记……朱炉地说,自己的学历和起点都比别人低,只有更努力,才能补齐短板。
“拜师学艺时,我一有时间就抱着《东方美食》《中国烹饪》等专业书籍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那两年,我开阔了眼界,也积蓄了能量,从一个学徒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掌勺’。”朱炉地说。
在外学习几年来,朱炉地并没有攒下多少钱,但回家乡庆元后,他不愿放弃自己的厨师梦,东拼西凑了5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在县城老车站边开了一家小炒店。
凭着一身“绝活儿”,小炒店的生意蒸蒸日上,但朱炉地却在事业有了起色的关头,放弃了这片“小天地”。2006年,朱炉地决定去规范化管理的饭店从事精品美食制作,于是在县城“工贸美食城”当起了厨师长。
“要在美食界干出成绩,不能靠自己单打独斗,手艺再精,也需要强有力的平台支撑。”朱炉地说,真正令他下定决心做一名食用菌养生菜推广者,源于2010年的一次外出考察。当时,29岁的他跟随庆元食用菌考察团前往台湾参观食用菌产业链,从培育、加工、烹饪到成品的各个环节,朱炉地都认真学习。
“10天食用菌考察之旅结束后,我感触很深,对食用菌产业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朱炉地说,身为一名厨师,自己一直追求个性、积极创新菜品,却忽视了家乡的天然食材,“我是庆元本土厨师,我有优势推广食用菌文化,让它以更多姿多彩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从那以后,朱炉地正式走上了钻研食用菌养生菜烹饪之路。在同年举办的香菇文化节上,他的参赛菜品——“蝶恋菇”获得了一等奖。
2011年,朱炉地与人在县城合开了“菌临天下”酒店,期间他不间断地研究食用菌养生菜品,每一道菜都得经过十多次实验,团队的大厨则对摆盘、搭配等提出各种具体要求,直到所有人都认可,才会端上餐桌。
“‘芋茸酿鲜菇’这道菜,看起来只是简单地将芋茸填充到香菇里,再用油炸就能完成,但其实在上桌之前,先后尝试了多少次我都记不清了。总之,每道美味的菜肴,都来之不易。”朱炉地说,如果长时间推广同一款食用菌养生菜,会让顾客味觉疲劳,而且能端上餐桌的食用菌种类其实并不多,因此只能不断变换口味烧制。
从以前单样烧制的初级菜品,到现在大胆创新,结合药膳营养成分和健康搭配,“混搭”出多种以食用菌为基础食材的高级菜品,朱炉地的创新成果获得了顾客的广泛好评,他烹制的每道菜,最终都成了酒店的招牌菜。
“食用菌养生菜其实市场广阔,但过去我并不理解。”朱炉地回忆起刚当上厨师长时,老板娘喜爱养生,并常常引导他烹饪食用菌养生菜。但当时的他认为,一家大饭店完全只靠食用菌养生菜支撑,是一件非常不靠谱的事,不仅会因此流失客源,更可能让饭店陷入经营危机。起初,朱炉地甚至带头反对,但老板娘依然每天吃食用菌,以实际行动影响他,使他开始逐渐接纳了“食用菌养生菜大有可为”的理念。
“师从赵水梁的经历对我影响最大,让我发现原来创新养生菜是这样妙不可言!今后我会更注重菜品的精细化、菜式的创新,在提高烹饪技术、保证菜肴健康的基础上,研发更多、更好的具有庆元特色的食用菌养生菜。”朱炉地不忘从业初心,不忘心中梦想,依然在后厨这不到六尺的天地里,追求对丽水美食的最初爱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