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巨龙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闹春年味浓

本报记者

钟珮铭

通讯员

李晓峰/文

本报记者

程昌福

通讯员

李晓峰/图

2月4日,农历正月初八。这一天,对于许多城市里的上班族而言,已意味着假期结束,正式上班。而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依然热闹非凡。一条长达400多米的“巨龙”,正在村中空地上热闹起舞。

在最前方毛竹挑起的“灯笼龙珠”引导下,“巨龙”铆足了劲,时而一圈圈地“团龙”缠绕,时而摆动尾巴盘旋起舞,场面十分壮观。

其实,这“巨龙”是一条庞大的板龙龙灯,龙灯节数共有217节之多,每节长2米左右,估算起来,整条龙灯至少有400多米长,得由村里300多位村民齐心协力拼装,才能完全抬起舞动。

“我们三溪乡西应村板龙龙灯的历史很悠久,有记载说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由于龙身由形似农家长条板凳凳面的木板连接而成,所以也称板凳龙。今年是2017年,所以村里为迎合年份特别做了这217节长的龙灯。”71岁的村民应子根说。

应子根研究本地乡土文化多年,是西应村凤山草堂文化联谊会的顾问,也是三溪乡乡志和西应村村史、村志的撰写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西应村“迎龙灯”的传统,源于当地人对龙的崇拜。

“龙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代表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原始时期,轩辕一脉以龙为部族图腾象征。而我们缙云仙都相传正是黄帝升天的地方,所以缙云民间自古以来就特别崇拜神龙。我们的先人怀着敬畏之情,凭想象巧手制作出五彩缤纷的板龙、布龙、百叶龙、篾箍龙、大龙头等等,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庙会上都会举行传统的‘迎龙灯’活动,以此驱邪纳吉,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应子根说。

在各式各样的龙灯中,尤以“板凳龙”最为壮观。一条板龙龙灯,最起码有近百节,长的还可达三四百节。每节龙身内装有烛台,可同时点燃前、中、后3支蜡烛。首尾相接,烛光熠熠,可蜿蜒数里。

“迎龙灯”多以村为单位,承头主事的人也叫“龙头”或“大头”。制作龙身并不限于一户一节,如果有的人家有能力,也有一户出三五节甚至几十节的。其中,龙头龙尾工艺较复杂,要村里专门请篾匠画工来做,其余龙身由各户自行缚扎绘制。还有的村由村里集体统一提供龙板、竹篾、龙抦,“龙头”“龙身”自筹的“龙款”集中专人保管,统一购置纸张、颜料和相关用品等等。

传统的元宵板龙是正月十三“起灯”,俗称平安龙。第二夜开始专门送龙灯到附近上下三村,与各村乡亲分享欢乐共结福縁。到最后一夜,就是最热闹的“癫龙拆灯”之夜。以往的“迎龙手”也都是村中的青年壮汉,龙灯连舞三天,四邻八乡亲友前来捧场相助,每晚趁兴而去,尽兴而归。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西应村“迎龙灯”的习俗也略有调整。“过去村里‘迎龙灯’的传统,是正月十三‘起灯’十六‘落灯’,闹满元宵节。现在因为村里许多年轻人在外工作,上班时间有规定,多数人很早就要回去工作,所以今年村里‘迎龙灯’的时间也改成了大年初六起灯,初八、初九之前结束。”应子根说。

当天下午3时,西应村里就有专人敲锣,从村头敲到村尾,用阵阵锣声通知大家开始“会龙”。于是乎,村里家家户户提前吃了晚饭,燃放一串鞭炮,到指定地点集中“接龙”。按顺序,将自家龙板一端的圆孔与其他家相邻龙板的圆孔对接重合,插上一根二尺长的硬木“龙抦”,用铁锤敲紧。如此节节相接,首尾相连,“巨龙”立马现了原形。

下午5时,在举行完祭龙和开眼等仪式后,迎龙正式开始。在震天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两盏绘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的“牌灯”为神龙率先开道。与此同时,“掬龙”“香亭”和“宫灯”等五花八门的彩灯也像潮水一样涌向大板龙的四周,汇成了一片舞动的“灯潮”,好不热闹!

看着“巨龙”在乡间小道上翻转腾挪、绵延数里,应子根感慨地说:“这一节节龙灯,就代表了村中的一户户人家。每年全村‘迎龙灯’,都增强着全村的凝聚力,也象征着全村的大团结与大团圆!”

小龙灯。

接龙。

走街串巷舞板龙。

团龙。

装饰龙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