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乱扔垃圾罚款,能否捡回丢失的文明?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本期主持

潘凤群

日前,我市第一部实体性地方法规《丽水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规定,乱扔垃圾、烟头,不及时清除饲养动物的粪便,要罚款50元。在以往,乱扔垃圾等属于道德层面问题,一般都以劝告为主,而现在则上升到了法律层面,这在我市正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当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当然,罚款不是目的,催生文明才是目标。不过,罚款怎么罚,谁来罚,是否还有其它配套措施,这些问题也都值得思考。

@可靠可靠

市直

这次丽水市出台的地方性法规让大家眼睛一亮,其中刚性的处罚措施和明确的处罚标准让法规的制约力度极大增强,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关键时期能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以往管理部门在对乱扔烟头、垃圾行为的执法手段只能“劝告”,往往有些虚张声势,没有实质性的处罚措施,对于一些我行我素的市民,由于违法行为成本太低,“劝告”根本就起不到威慑的作用。在写这篇文章的前一天正好是管理条例实行的第一天,笔者也刚好参加了单位包干区道路巡查保洁活动,沿街部分商户门口那里丢弃了不少烟头。笔者进去提醒了他们,但一个上午来回巡查几趟,烟头依旧在门口,只好自己捡了。

针对类似的情况,光靠提醒、劝告显然没有很大的效果,巡回保洁也只能做到表面上的一时干净。这次管理条例出来得很及时,措施也很得力,标准也很具体,让管理部门在实际操作中有根有据,如果在后续的执法上不折不扣严格落实条例的相关规定,还能曝光一些乱扔行为的话,经常性执法和日常性保洁相互结合,相信一定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市民的不良行为习惯,能够让我们丽水的城市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罚款是有效抓手

执法要有长效性

@括苍

市直

记得有句经典的广告词是“别看广告,看疗效”。这句话用在落实《丽水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一样适用。一部法规是否能起到作用,不是光看其条款制定是否新颖,处罚措施有多严厉。如果没人去执法,或执法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持续性,必然是热闹一阵后就又静悄悄了。几年前,丽水在创建卫生城市时,管理部门也曾在市区轰轰烈烈地搞过对乱扔垃圾者给予处罚的集中行动,电视、报纸上也都有宣传。但后来似乎就悄无声息,没有持续下去,如此一阵风似的处罚,被处罚者只怪自己运气不好,所起的威慑作用也只能维持几天。

要想真正使新法规起到作用,提高市民的卫生和公德意识,就要像对待酒驾一样,采取零容忍和高频率的执法检查,持续依法对乱扔垃圾、破坏市容的行为进行处罚,长年累月坚持严格执法,同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持续曝光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卫生意识,从而达到制定这部法规的目的。

@张维东

缙云

《条例》的出台肯定是一件好事,但笔者对它的可操作性存在一定疑问。首先要有一支队伍专门从事这一方面的工作。其次,50元的罚款不是个大数目,起的效果可能会有限。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增加一些辅助措施。比如,对于有这些不文明习惯的人,纳入到个人信用记录,对屡教不改者进行处罚等。当今,由于实名制的不断扩大实施,给使用这些处罚辅助手段提供了方便。当然,这些不文明行为毕竟不是大错,还可以通过罚做义工,做善事,或参与纠正不文明行为等赎回这些权利。

@木子锅

缙云

乱扔垃圾、烟头这些陋习,很多城市都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加以治理,我市也可以借鉴之。如,早在几年前的成都、广州、惠州等地,叫违规责任人及时清理垃圾、及时阅读《卫生管理条例》、限时戴上袖章一起从事“市容监督员”15分钟至半小时等等,违规者碍于“面子”,只要一两次惩戒就会“立竿见影”。

@陈宣睿

莲都

打造洁净城市、创建文明新丽水,一方面依靠法律制度、精准管理;另一方面依靠文明执法、人性管理。不仅要完善垃圾收集容器,做好各类垃圾分类处理,也要努力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树立市民主人翁意识,培养公共卫生理念。除了媒体宣传,还要动员街道社区、公交部门、街区商铺共同参与。

需更多辅助措施

@漫雪

市直

立法容易执行难。干净的卫生环境绝对受市民欢迎,但是“如何落实,如何监督?”“由谁执行,如何执行?”“能否落实到位?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等都有疑虑。志愿者去处罚吗?志愿者的构成一般是学生和热心市民,城管都说压力大,那志愿者更是压力大,再说乱扔垃圾、烟头,不及时清理饲养动物的粪便等问题都是瞬间行为,又容易修正,罚单真是不好开。

在此提两点建议:一是借鉴酒驾入刑、禁燃烟花爆竹、礼让斑马线等经验,形成全社会保持不乱扔烟头、不吐痰、及时清理饲养动物的粪便的良好机制;二是强化卫生包干区所在单位的责任,包括志愿者、主动劝阻、举报等。强化各类单位的主体责任是一大关键。根据条例,如果任何个人能够做到对乱扔烟头、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履行文明劝导员的义务,那么整洁环境的保持就容易多了;第三,必须抓住一些以往脏乱差的重点难点场所,更进一步增强场所经营者不乱扔垃圾、烟头的主动意识和行为。当然,真正做到垃圾不落地,归根结底靠市民提升素养。

催生文明是目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