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曾翠
周如青
分层走教让学生真正主宰自己的学习,德育导师制全方位育人,创新管理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
在青田县伯温中学,这些并不是一句口号,已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素质教育与教学质量齐头并进的改革探路中,伯温中学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前五年我市“与全省同步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这一成果对我们浙西南山区一个地级市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成绩。
在政策指引下,近年来,伯温中学在“从伯中起步,向世界寻找答案”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按照“干净干事创新业,教书育人谱新篇”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不忘初心,高质办学,努力打造“伯中铁军”。
聚焦课改因材施教
课改专家说,课改成功与否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评价:立德树人有无落实,有没有因材施教,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常态化,学习方式有无转变。伯温中学校长章荣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在课改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我这里不明白,有点疑惑……”
“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这是我们组的结果和总结……”
在伯温中学的每一间教室里,几乎每天都有类似的质疑声和讨论声。教师常常“置身事外”,静观其“辩”。
“这是有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几乎每一个走进伯中课堂观摩的教育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因为每一个身处课堂的学生,都在动脑、动手、动心。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权利,质疑观点的可能,展示成果的机会。课堂上,他们不仅收获知识,更锻炼了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口语表达等能力,进而提升自信心,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课堂“魔力”,是伯温中学聚焦课改创新的成果。
首先是对文化课进行分层走教。
“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接受事物、知识的快慢程度不同,因此我们的分层并非按照成绩划分,而是按照学生接受能力划分。”伯温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叶忠伟介绍,伯温中学的分层走教保留了原有的行政班级,只在课程上分层教学。例如上数学课时同时开设两班,一个班注重方法引导,课程节奏较快;另一个班注重基础归纳梳理,课程节奏较慢,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上课班级。
这样的课程处理兼顾了更多学生的个性需求。学生张弛是该校出了名的“尖子生”,获得过全省物理竞赛一等奖。由于思维反应敏捷,他能迅速掌握知识,摸透方法。从初二的第二个学期开始,老师便准许他自主学习,探索更高难度的学习领域。
“分层走教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叶忠伟说。
让步调一致的学生一起前行。这样的分层不仅体现在文化课上,也体现在音体美课程上。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水平可自主选择拓展课程。美术学生有空可随时去常年开放的美术室练习画画,体育生可以在体育课上专项练习自己所选的体育项目。
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在2016年“菲普莱杯”浙江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暨省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中,陈昱桦、薛秋月、郑伊琳、沈艳四位同学代表丽水市参加女子4×00米项目斩获第二名。
连续几年,伯温中学的中考重点高中上线率均达到95%以上。伯温中学的办学实践证明,开展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并未下降。相反,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兴趣,获得了快乐,提高了素质。
人人是班主任也是导师
“你很聪明,就是对自己要求太放松了,马上要中考了得给自己定个目标。这样吧,从改掉写字潦草的坏习惯开始。”日前,906班的男生寝室里,伯温中学教师吴善进和学生傅嘉豪定下了“约法三章”。
自从担任德育导师后,像这样的寝室走访吴善进每周至少要去三次。有时候检查寝室的卫生、有时候与学生谈心、有时候又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这也是伯温中学德育导师每周至少2次下寝室指导的常规工作。
每位德育导师既是“家长”,也是班主任。在伯温中学,每个寝室都有专门的德育导师。寝室就好比合作社,德育导师就是合作社的总负责人。导师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交流,指导学生的生活或开展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此外,每位学生都有一本自己的合作社手册,用来进行每周自我评价、记录周末作业、家长意见以及导师评价。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且对学生的周末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也可以通过手册向德育导师提建议。德育导师每周都要对合作社手册进行批阅,及时做好家校互通。
“我是教计算机的,平时除了课堂上也没什么机会亲近学生。自从担任德育导师后,我更加了解所负责的16名学生,有些情况比班主任掌握得还清楚”,吴善进坦言。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吴善进和他所负责寝室的每位学生都有了更深厚的感情。对于学生来说,吴善进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在学习上指导他们,在生活中帮助他们。
除了德育导师制,伯温中学还倡导“一班一特色”的班级文化,让学生自己给班级取名字,定下班级口号、班训、班级目标。例如初一新生开学,邀请周恩来扮演者曹志颖来给新生们讲课,教导同学们一定要继承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推出“特别会节约、特别能吃苦、特别有爱心”等“十大特别”教育,并将此列入校本教材——《刘伯温的生命智慧》。
在伯温中学以德育导师制为创新的一系列德育措施之下,每位老师都是德育导师,每位老师都是班主任,事无巨细地帮助和关爱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家校共育科学管理
近日,伯温中学“家长课堂”邀请了学生家长、该县文联主席吴吕伟来为学生授课。课堂上,吴吕伟为学生们开设了一节“关注‘积极’
关注‘学习’”的主题班会课。他对学习的意义展开了深入有趣的分析,分享了做事的专注性和由此带来的解决问题的高效性,学生获益良多。
伯中“家长课堂”自办学以来就作为家校共育的一项特色活动,合理使用零用钱、创业中的小智慧、新闻采访的技巧等各类主题课堂不断,受到了伯中学子和家长们的好评。“学校充分挖掘家长资源,除了‘家长课堂’外,我们还定期邀请部分有专业特长的家长担任客座导师,提供专业指导。”副校长蔡海云介绍。
今年2月24日,伯温中学就迎来了两位特别的客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朱震国、上海外国语大学杨辉教授。他们为伯中教师传道授业,为课堂教学“把脉”,并受聘成为伯温中学教学顾问……
“谁拥有了优秀师资,谁就占领了教育高地。”近年来,在青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教师人才培育政策引导下,伯温中学聘请到国家一级美术师尹舒拉、王少求夫妇,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朱震国,上海外国语大学杨辉,衢州市名校长徐建平,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赖忠华,衢州市名师王芸,教育部“国培”专家、科学特级教师陈锋等专家教师组建了一个教学顾问团,每位专家每学期都有4—5次来校指导。
除了每次来校时的课堂指导,各位专家顾问还与伯温中学的老师进行了师徒结对。梁晓勇是伯温中学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朱震国的徒弟。朱震国每次来校指导,梁晓勇都是第一个跟在他后面学习的。不仅如此,他有机会还去上海向师父学习。
家校共育的管理模式不仅发挥了学校与家庭的桥梁作用,还让家庭教育真正融入到了学校。“师徒结对”的管理模式则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为提升教学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最终的落脚点,便是培养一批身体好、人品好、学习好、有见识的现代人才。
“一定要成为学生们可自由去向任何地方的起点,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小刘基’”。这是伯温中学建校之初就定下的目标。如今,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伯温中学已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育任重道远,进取没有终点。伯温中学董事长邹立胜表示:“市第四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的教育事业发展指出了清晰的方向和明确的任务,丽水教育大发展指日可待,身为丽水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没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