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晚九点,记者在办公室见到了还在加班的林岳豹。可还没等记者开口,短短10分钟内,他就接连打了3个电话。
“抱歉,最近都在忙今年‘百县万村’全国乡村春晚联动启动仪式的活动,有一堆事要处理、安排。忙得我头上都要冒烟了。”他打趣地解释。
林岳豹是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艺术处处长,也是“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组织的发起者和负责人,更是丽水乡村春晚品牌的推动者和见证人。为此,他获封雅号“村晚处长”。
只要聊起村晚,原本一脸倦容的林岳豹瞬间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和记者攀谈起来。
“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为老百姓做点事,通过办村晚能真正给百姓带来文化小康的福祉。”他说。
2010年,庆元县“月山春晚”获得了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这一消息,给了林岳豹很多启示。2013年春节,他还去月山村进行了实地观摩考察。
“当夜幕降临,简朴的大会堂成了舞台,容纳千人的场所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中国的农村、农民和春节,这三个关键词都在一台村晚中完美融合,那氛围真的太好了!”他说,那场“月山春晚”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点燃了他对乡村文化的自信。
“能不能把‘月山春晚’变成‘丽水乡村春晚’大力推广呢?”从月山回来以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向领导汇报,很快得到了支持、肯定。
2014年初,林岳豹带着12个村晚特色村的村官,通过网络推介活动吆喝自家村晚。从2014年至今,市文广局连续三年组织举办了丽水百名“村晚民星”和文化礼堂文艺骨干参加培训班,帮助他们提升才艺技能。
2015年的一个周末,他为了构建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的事,还独自一人开车800多公里,连夜奔赴福建省武平县洽谈。“终于在2016年9月,由浙江丽水、浙江温州、福建武平、安徽池州、河南郑州5地发起筹备成立了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组织。在随后的系列推动中,全国各地都积极响应,加入乡村春晚联盟的建设。”他满足地说。
从一台“月山春晚”,发展到千台阵容、百台特色、十台样本的丽水乡村春晚,再发展为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丽水乡村春晚,如今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乡土文化品牌。而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林岳豹的付出功不可没。
一忙起工作,他总是忘记时间,在办公室常常一加班就加到凌晨。“每天忙完工作,我就会发一条微信朋友圈做记录。朋友看到我总是在凌晨四点还不睡发朋友圈,都开玩笑叫我‘林四点’。”他说,因为长期熬夜太伤身,不到3年的时间,原本完整的一口好牙已经掉了4颗,头顶的头发也日渐稀疏。可他还不以为意,总把这些当段子说笑。
随手翻开林岳豹桌上过期的工作日历,上面密密麻麻记载了重点工作安排:
“2016年2月,组织丽水最具特色的四台乡土民俗春晚向国际‘一带一路’21国直播;5月份,专程组织专家赴丽调研;9月份,特邀丽水赴宁夏银川参加中国文化馆年会并举办乡村春晚专题论坛;11月份在丽水举办全国11省100县参与的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单位骨干培训……”
在外人眼里,林岳豹有点儿疯,疯到连他的手机铃声都是他亲自撰写、朗诵录制的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共同宣言。“乡村春晚对于我而言,就像是自己的亲闺女一样。别人听到这铃声可能觉得很别扭,会笑话我,但我觉得很好听啊,听着就觉得满足!”他笑道。
在乡村春晚草根民星们的眼里,林岳豹是最亲切的“豹处”。从2013年负责这项工作起,他跑遍了丽水各地办村晚的村庄,也和许多村民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他在云和县某超市排队付款时,一名素未谋面的四五岁小女孩居然对她的妈妈说:“这是林处长!”好奇的林岳豹询问后得知,原来小女孩的外婆参加过“村晚民星”培训班,听林岳豹讲过课,还把他讲课的内容录了视频回家看,所以小女孩认识他。“我外婆很喜欢你,是你的粉丝呢!”每次回想起小女孩这番话,他都很感动。他说:“文化是讲感情的。从2013年负责乡村春晚品牌起,一路走来不容易,但每次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得到群众认可,给群众带来快乐,我就不由地热血沸腾。”
2015年以来,丽水市10条“乘高铁,看村晚,过大年”乡村春晚文化体验线路先后开通,引来了足足20多万外地游客。丽水百台特色乡村春晚,己成为丽水旅游的金字招牌。村晚从原本的乐民转变为现在的富民,便是林岳豹最自豪的策划成果。
“乡村春晚是广大乡村群众自办文化的草根舞台,这里讲述着乡村群众的文化故事,承载着乡音、演绎着乡愁、传递着乡乐、凝聚着乡情……”林岳豹亲口录制的这段宣言铃声再一次响起。不觉间,时钟指针已近零点,而他正准备开启新一轮的忙碌。
曾家义:
身兼多职,忙到和儿子在外吃了两个多月的面条
曾家义,莲都区太平乡巨溪村人。今年47岁的他,干过很多事情,木匠、裁缝、超市老板等身份标签,有的已经褪色,有的,还在继续挂着。
不过,在鸡年春节来临前的两个多月里,他从未尝试着同时扮演这么多的角色——他是巨溪村晚的总导演、主持人,同时也是顾问、策划、剧务、作词、作曲、舞美、编剧、演员等。记者稍微一罗列,就举出了10多个。
重任在肩,他却活得比以往更快乐、充实。
“我是隐藏在村民之中的文艺小达人。”曾家义这样介绍自己。确实,如果不说,记者还真不知道,眼前这个在商海里翻滚了20多年的“资深”商人,其实怀着一颗文艺心。
接下来,他抛出来的一句话让记者更是刮目相看:“28年前,我在《丽水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记得名字叫《泪眼》。”
除了写散文,他空闲时还会写写诗歌。有灵感了,寻来一张纸片,写写涂涂。满意的,收进笔记本里;不满意的,随手就丢了。这么多年下来,积攒了五六本诗歌集。至于写得如何,他捂着不好意思给记者看。
除了写散文和诗歌,他还会创作歌曲。自惭连简谱都不识的他,对着歌词哼唱,觉得满意了,用手机录下。慢慢地,为自己的数家超市分别创作了“店歌”。
这么多年,妻子是他唯一的读者和听众。如果不是去年的巨溪村晚,他还将继续“潜水”下去。“去年的巨溪村晚,缺歌缺主持人,更缺好的编排。”于是,曾家义应邀帮忙重新编排了节目,上台唱了首歌,还当了主持人。结果,效果不错,村晚负责人一看,顺便敲定他为鸡年村晚总导演。
2016年10月,曾家义就开始为巨溪村晚忙碌。“才忙了十天半个月,突然接到通知,说巨溪村晚‘升级’为丽水市100台规模村晚之一。”啥叫规模村晚,简单地说就是拿着两万元拨款,要办出原汁原味、群众喜闻乐见的一台原创村晚,在节目质量、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都要在全市是佼佼者。
而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道道难题。
尽管巨溪过去办过17年村晚,但部分村民还是不认可村晚,村里文化氛围不浓,没有像样的舞台,也没有文化礼堂;尽管村里每天都有妇女跳广场舞,可真要拉起队伍上台表演节目,不辱规模村晚的名头,还有点距离。
为了村晚,曾家义豁出去了。
他把生意丢给了员工,平日要不去村里指导排练,要不蹲在家里创作歌曲、做视频,联系各方事宜。
“舞蹈要体现美,身体不能僵硬,胸要像这样突出,腰呢,要这样摆……”两个多月来,为了指导大嫂大妈们拗出漂亮的造型,他一个大男人不得不亲自示范。
“为了村晚,今年我们专门成立了巨溪文艺队。我给文艺队定了规矩,希望队员们不指责、不抱怨,要鼓劲、要包容,可她们为了节目,经常吵架、发小脾气。”两个多月来,为了捋顺队员们的情绪,光小会就专门开了四次,他因此被戏称为“男妇女主任”。
“没有原创歌曲,我专门创作了村歌:巨溪——山乡神话;没有原创曲艺节目,编了个高大上的音乐剧《走东口》;没有视频,平生第一次接触各种做视频的软件,爱剪辑、魔影工厂、mp3剪辑助手什么的,经常做到半夜三更。”由于妻子在贵阳做生意,两个多月来,他忙得没有时间烧饭,和儿子在小区附近的面馆吃了两个月的面条。
“村晚就是重在参与,激起父老乡亲们的文化自信和热情。所以,只要村民想上村晚,我都想方设法因人而设,创造条件让村民上。”两个多月来,他为村晚累并快乐着,尽量在村民心中种文化。
……
为什么要这么投入、拼命?
曾家义笑而不语,点开视频,给记者看了谢幕视频《我的深情只为你守候》:你的爱在我胸口,每个梦如此温柔。走过的岁月,风雨的岁月,把你放在我心头……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我的深情为你守候。
一腔深情,只为村晚守候。
日子过得很快,舞台搭起来了,节目准备好了,1月15日晚上,巨溪村晚拉开帷幕,早早开演。
村晚获得了成功。曾家义却累瘫了。在微信朋友圈,他发文感慨道:那是村民一起创造的精彩,我的心里只有感恩。
■编者按
丽水乡村春晚(简称“村晚”)发源于庆元月山,历经36年传承、创新和推动,如今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乡土文化品牌。2015年,丽水村晚被文化部列为第三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项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2013年开始,丽水大地上办村晚蔚然成风。2016年春节,全市共有772个行政村自办村晚,700多名农民导演、30多万村晚民星、80多万观众、20多万外地游客在村晚的草根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文化梦、春晚梦。
自编自导自演,讲述乡村自己的乡音乡愁乡情。丽水村晚现象的背后,活跃着一大批为村晚无私奉献的草根民星。他们为了拿出一台充分激发乡土文化正能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往往离过年还有好几月,就早早地全身心投入到村晚的策划、导演等中去。
今天三、六版的特别报道,就带读者朋友认识这群为村晚激情燃烧的村晚达人。
狂
■本报记者
钟珮铭
雷晓燕
林岳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