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多些公心少些私情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袁浩

夜读史书,一则故事吸引了我。话说明朝有个大臣名叫杨溥,曾经做过宰相。由于身居高位,大权在握,自然就会有人来讨好、奉承他,而那些奉承杨溥的人,无非是想得到杨溥的提拔、赏识,以便能够升迁。但杨溥为人特别正直,对那些阿谀奉承之人,一个也不提拔。

有一回,杨溥的儿子从老家来到京城,杨溥就问他:“你来时经过的郡县中,哪些郡守县令比较贤明呢?”他的儿子说:“江陵县的县令范理很不好。”杨溥问道:“你为什么说他不好呢?”他的儿子回答:“他接待我的时候特别简便,根本不重视我。”杨溥听罢,心里对这个范理便萌生了敬意,之后没多久,他就推荐范理当了德安知府,后来又把他提升为贵州布政使。

他的儿子得知后,不解地问:“范理此人,对我几近慢待,您为什么还要提拔他呢?”杨溥说:“他慢待你,恰好证明他不是阿谀奉承之辈,因此堪当大任。我身为宰相,提拔官吏,必须出于公心啊!”

范理受提拔后,有人便劝他马上写信对杨溥表示感谢,但范理却没有写,他说:“宰相提拔我,是为朝廷选拔人才,并不是对我个人有什么私人感情。”就这样,范理虽然屡受杨溥的提拔重用,但他一直没有写信向杨溥表达感谢之情。众人都认为范理的处世方式太不可理喻。多年以后,杨溥去世了,范理得知消息后,放声痛哭,并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祭文,向杨溥表达感激之情。有人对范理的做法颇为不解,问他:“为什么杨公在世时,你不表达感激,等到他去世了,你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呢?”范理解释说:“如果宰相在世时,我就表达感激之情,会被人误解为是向宰相示好,以便谋得更高的官位。他去世了,我再表达感激之情,别人就不会说什么了。表达感激之情是私情,哪能和公事混为一谈啊!”众人听范理这么一解释,都不禁心生敬意。

杨溥没有因范理慢待自己的儿子而怪罪范理,反而因此提拔、重用范理,这是不因私废公;范理没有因为杨溥提拔了自己就感激涕零,而是等到杨溥过世了才表达感激之情,是不想让私情影响公事。杨溥和范理,在处世态度上,都能公私分明,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境界,值得后人学习。

那么,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如何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习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公心,也只有深怀一颗公心,才能够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才能够事事为公、处处为公,才能够在其位谋其职、履好责站好岗,由此可见,公心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很重要。

然而在现实当中,少数党员干部党性松弛,作风不正——他们或者违背党的宗旨,由人民公仆蜕变为官老爷;或者追名逐利、贪图个人享受,热衷灯红酒绿;或者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种种不良作风和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思想上混淆了公与私的界限,甚至将私利、私情、私欲凌驾于公利之上,先私而后公,有私而无公。

《辞海》对“公心”的解释为:“公正的良心”,是对一个人思想、心灵、觉悟、品行、素养和责任的集中反映。古人云:“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古人还讲:“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公与私”作为人的价值观,牵一发而动全身,价值观不对,一切行为就会跑偏。多些公心,少些私情,就需要各级干部从内心深处彻底摒弃官本位思想、真正从群众的立场来看待公与私的关系,严格区分公与私的界限,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坚决把私情私欲关进纪律的笼子里。只有思想认识达到这样的高度、达到这样的境界,在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上,才能一事当前,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始终把“公”字放在第一位,把握好分寸、把持住自己,才会多些公心、少些私情,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真正履行职责为公,行使权力为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