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作业设计不妨变变脸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跳出作业看作业

教师应该摒弃固有的作业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眼、耳多种感官,在设计作业时充分运用听、说、摘、编、想、画等诸多方式,将学生从传统的抄写式作业中解放出来。作业只有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实践,才能让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增强学习信心、体验假期乐趣。

暑期作业功能应进一步拓展,应充分释放其充实孩子假期生活、愉悦身心的功效。教师应设计丰富生动、形式多样的作业,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型、研究型作业,强化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整合、转化和应用能力。所以,暑假作业应该少一些背诵抄写型或者知识积累型的作业,多一些课内知识与课外内容相结合的作业。比如,为家乡特产创作广告语,搜集本地历史名人的事迹……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富有意义的作业,能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作业设计要形式多样

由于期末通常很忙,很多教师布置假期作业时“信手拈来”,草草了事,缺少针对性。教师在学生放假前就要未雨绸缪,深思熟虑,有的放矢地给学生精心设计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假期作业。作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巩固、复习或者预习知识,更应该去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激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奥秘的意识。作业设置要拒绝单一、粗放的形式,不能拘泥于“纸”上,不妨通过成长叙事、生活探秘、研究报告、暑假游记、家乡名胜体验等多样探究式作业形式来锻炼学生能力,帮助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将作业与学会做人做事有机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真正让假期作业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第二课堂”。

作业布置还应尊重学生个性,不必齐步走、一刀切地规定具体字数、遍数。泛滥的量化作业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会让学生整天盯着冰冷的作业数字,泯灭创造的激情,这非但不能起到提高学习成绩的良好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导致学生被假期作业“牵着鼻子走”,最后以完成作业为目标应付了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喜好和个性差异,让学生运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作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定量数字指标,多从个性展示上进行引领、指导,促使学生主动寻求最具个性化的作业呈现方式。

■探究型作业更有效

很多教师设置假期作业时瞄准课内知识反复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课本所学。但是这种机械化的练习如果过多的话,势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学生疲劳感,对作业产生厌倦感。

忽视社会热点问题解决是假期作业设计的一个“短板”,导致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时代割裂开来。教师不妨开发一些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的活动型作业,让作业从纸面走向生活实践,给学生搭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平台。例如,可以让家庭距离较近的学生组建探究小组,引导学生分析“雾霾、有钱就任性、网络大V”等社会现实问题产生的原因,思索如何解决。

暑假里,学生需要拥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探讨社会热点或者难点问题,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不妨适当打破课内课外界限,多给学生安排一些探究社会热点问题的作业,调动起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性。例如地理学科不妨设计夏季如何有效预防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之类的课题研究型作业;历史学科可让学生学习调查自己故乡的历史与民俗,思考如何让乡风更文明……这些源自生活的探究式作业,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产生情感共鸣,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类作业能够促进学生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将课内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转化应用,在实践中提升认知,加深学习体验和感悟,进一步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探究学习的价值和快乐。

据《中国教育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