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乾隆年间浙江的“长寿王”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车震亚

王世芳,字芝圃。生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浙江省台州府临海县桐峙岭根人。少年时遭兵乱,飞炮穿屋而过,幸免于难,即投营充兵丁多年。后弃兵应童子试,考入县学,成为“食廪生”,即由国家供给膳食的学生。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由于他刻苦研读“四书五经”,40岁时,县试中秀才,成为一名生员。

王世芳中了秀才以后,由于品行端正,乐善好施,孝悌廉公,德行皆优,得到乡闾士绅百姓和县、府官员和儒学主官的一致好评。王世芳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80岁时,脱颖而出,被举荐为贡生。由于王世芳有了贡生的身份,加上资深寿高,被送入国子监肆业,取得了“岁贡”的名分,于是就有了步入仕途的资格。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王世芳96岁时,以岁贡出身授任遂昌县训导,成为朝廷命官。训导是从八品官,主要是负责县儒学和儒生的管理和教学,培养人才和教化风气。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王世芳100岁时,据《临海县志》记载,朝廷赐建“升平人瑞”木牌坊于临海桐峙岭根村口,可惜这座牌坊在1945年被日本人焚烧了。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世芳103岁时,在遂昌训导任内,因健康长寿,德高望重,被选荐进京,为皇太后七秩大寿祝寿。在参加乾隆皇帝御赐的宴会时,70岁的皇太后见王世芳,银须鹤发,精神矍铄,甚感欣慰,对其赏赐颇丰。御宴上,王世芳誉声鹊起,朝中大臣赠赞诗多首。被乾隆皇帝钦定为“香山九老”之一,并赐其六品章服,荣归遂昌。时任浙江学政钱文敏(字维成)赠诗云:

我爱王广文,古貌过百龄。苍松成劲骨,野鹤为性情。考满朝上都,矍铄群公惊。归来守青毡,肌体日益轻。时时据鞍马,欲作长楸行。膝下尽皓首,堂前色如婴。却笑济南老,年少称传经。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王世芳107岁时,乾隆皇帝南巡杭州,特诏其到杭州迎驾,并御书《黉席期颐》匾额赐之。

107岁的王世芳,还担任清乾隆三十年版《遂昌县志》副编纂,为乾隆版《遂昌县志》的出版尽责尽力。在遂昌任职期间,王世芳为遂昌多部宗谱撰序和题词。遂昌名门望族奕山《朱氏宗谱》还留下了他撰序的墨宝。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112岁时,乾隆皇帝又诏王世芳进京,和钦定的“香山九老”,一起参加为庆祝皇太后八旬“万寿复蒙”的庆典。因王世芳超过百岁,乾隆皇帝特赐王世芳:“百有十二岁老人诗,并加国子监司业衔”。准其告老还乡,在籍食俸。返乡时途经苏杭,世人惊讶,争相瞻容,世芳提笔书写斗大《寿》字,以赠得者。

王世芳96岁任遂昌训导,于112岁告老还乡。在遂昌任职16年,官声极佳,为培养遂昌儒生呕心沥血,深得遂昌仕民厚爱。

王世芳112岁后,荣归临海故里。据《临海县志》记载,王世芳在世时,有子四人,孙十一人,曾孙五人,玄孙七人,来孙八人,六世孙一人,膝下共有男丁子孙三十六人,七世同堂,旷世罕见。有人问王世芳养生之术,答曰:“吾惟知屛思虑,节饥饱,顺天和而已。”

清嘉庆三年(1798年),王世芳寿终正寝于临海桐峙岭根村,享年140岁。

有位文人为他撰写了这样一副寿联:“花甲重逢更多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加一度春秋”。

王世芳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少年当兵丁,40岁中秀才,80岁荐贡生,96岁任遂昌县训导。103岁、107岁、112岁时,三次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并赐匾及题书,其中还两次进京。他寿高德重的事迹和传奇的经历,在乾隆年间的朝野上下传为佳话。在遂昌、临海和浙江乃至国内的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按:本文的史料主要是根据清光绪廿二年版《遂昌县志》卷六《职官》篇第38页—39页关于王世芳的记载整理而成。《临海县志》关于王世芳的部分记载,也记录在本文之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