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罡
见习记者
马艺晋
6月15日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入学测评日,小蕾在舅舅和吴叶伟的陪伴下迈进了校门。
小蕾今年11岁,有轻度智力缺陷。和同样有着智力缺陷的父母住在联城街道白前村,已经八十高龄的外公外婆照料着她们一家三口。她们的家在这次的征迁红线范围内,老人家对征迁工作比较支持,但就是这个孩子让他放心不下。得知这一情况后,征迁干部主动包揽了照顾小蕾、帮她联系学校的工作。
“和小朋友一起玩好不好?”在学校门口,记者问她。小蕾微微转过身去小声说:“不好。”小姑娘低着头小口地吃着早饭,把目光放在了吴叶伟的身上。
吴叶伟是城中村改造第十征收小组白前村组副组长,小蕾特别依恋他,看到陌生人就会下意识地去拉吴叶伟的衣角。他的舅舅笑着说,征迁干部都特别宠她,小蕾现在都拿他们当亲人了。
4月底,征收组入驻白前村。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办公室外面,时常有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在上学时间一个人独自玩耍。有着特殊教育背景的吴叶伟通过与她接触之后发现,这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家人原来把她送到附近的小学就读,但是小蕾很难融入正常的人群,这让外公叶瑞南操碎了心。
“一定要尽量帮助解决这孩子的问题,减轻叶瑞南老人的生活负担。”工作组和村两委干部就此专门开会商讨解决办法。经过多方努力,找到了市残联,对小蕾进行了智力鉴定,办理了残疾证明,并与市特殊教育学校取得了联系。“小蕾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也爱看书,爱看动画片,爱唱歌,看到她,我就会想起我自己的女儿。我也有一个女儿,比她小一点,我想既然她的父母不能给她正常的关爱,那么我们也有责任给她更多的温暖。”吴叶伟说,征迁工作需要转变角色,改变方式,以心换心。俯下身,沉下心,把群众当成亲人,认真倾听诉求,就一定能得到群众的信任与认可。
测评进行得很顺利,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小蕾跟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笑得很开心。校长吴青花说,“我们9月开学,孩子们能在这里学会基本的生活常识,学会生活自理。”看着笑着的小蕾,舅舅难得地轻松起来:“以后我就可以放心了。这本不是征收小组的工作,他们这样帮助我们,真的很感谢。”
测评结束后,小蕾回到了熟悉的白前村村委图书馆。在这里,小蕾开心地翻看着所有带有漫画的书籍,而忙里偷闲的征迁干部也会时不时的过来摸摸她的脑袋,给她讲一讲书中的故事。知道自己9月份可以重新去学校读书了,知道是一直陪她玩的征收组的哥哥姐姐帮助了她,她开心地为工作人员唱起了自己最爱的儿歌。眼神没有了胆怯,多了喜悦,多了期待。
人性换人心,“钉子户”成首拆户
■本报记者
丁罡
见习记者
马艺晋
天宁寺二组官屋基自然村拆迁工作小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图,这是由无人机拍摄的官屋基拆迁地块鸟瞰图。这张6月份新换上的图中多了一个标着红旗的已征迁地块。“那里就是“钉子户”江老太原来的家。”第一征收组副组长练全勋说。
江老太是四川人,在丽水生活多年却仍习惯用四川话交流。与外界沟通的困难让老人家与工作人员之间始终隔着一道墙,长期生活的困苦让她对政策有极深的误会,堆积出的怨气使她对拆迁工作存在极端的抗拒和不理解。四川话难听懂,政策落实难进行,工作计划难开展,拆迁人员无从下手。联合拆迁公司拆迁队长甚至称之为“神仙都拆不了”。
小组成员在了解了姜老太的情况后,在四川工作过的叶汉明主动请缨负责沟通,练全勋分步骤制定工作计划,村干部雷金龙以理相劝以情动人,成为姜老太的“干儿子”。为打消姜老太的疑惑,工作人员为她重新测量房屋7次,约谈15次,电话沟通54次,赶赴家里探望的次数更是数不清。认真的“倾听”让姜老太放下心中的芥蒂,从不了解到了解;耐心的“沟通”让姜老太放下心里的包袱,从不信任到信任。角色转换之间,拆迁工作循序渐进。
“5月30日,我们和房主顺利签约。5月31日,老屋顺利腾空,6月1日,“钉子户”江老太的房子成为我们官屋基地块的首拆。”叶汉明清楚地记得这三个顺利的日子,他翻出电脑相册里姜老太签约之后的笑容,“后来我们接到老太太女儿的感谢电话。感谢的话语虽简单,我们却觉得很欣慰。”
与老房子一道,村民与工作人员彼此心里的那道墙,也在这次拆迁中一并拆除了。拆与建之间,最难“钉子户”的消失换来了最美城中村的新风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