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今年起,每年的8月19日被设立为“中国医师节”。在这个节日即将来临之际,丽水日报社联合市卫生计生委推出《感动“医”瞬间——致敬大美医者》系列报道,展示平凡工作中大美医者的风范。8月6日,处州晚报以《心胸外科医生:一天10万次心跳的守护者》为题,报道了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医生为守护患者安全,不断挑战医学巅峰的故事。紧接着,晚报又刊登《妇产科医生:女性朋友的健康守门人》,讲述市中医院妇产科医生尽心尽责,守护女性健康,迎接新生命诞生的故事。
报道刊发后,引起了市民的强烈关注。很多市民致电报社,在表达对医务工作者敬意的同时,也希望能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为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丽水日报社特推出“喊你当医生”活动,有意向参加的市民,可以拨打新闻热线:2151666。
8月9日,我们从这些热心读者中选取了蓝晨瑶和潘慧,让她们分别走进市中心医院和市人民医院,“零距离”体验医生的工作。在半天的体验之旅结束后,她们都表示,想由衷地对医生说一声:“体验过你的工作,就更知道你的不易。”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她们在“当”了半天医生后的心得与体会。
记者
吴启珍
整理报道
通讯员
陈晓华
市民蓝晨瑶:
工作强度大
医生不容易
在大众眼中,医生专业性极强,还有些神秘。8月9日,我有幸走进丽水市中心医院“当”半天医生,向大家“零距离”展现医生的日常工作状态和心声。
上午8点50分,我来到了急诊室。小小的急诊室里挤满了7名病患,嘈杂、喧闹,是我对急诊室的第一印象。“有些病患心里着急却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病症,所以医院嘈杂很正常,这就更需要我们医生耐心的询问和检查。”坐诊的内分泌科章丹医生这样说道。
在急诊室“坐班”期间,有一位从青田赶来的病患,说自己拉肚子,怀疑是肠胃病,章丹医生在对她进行了一个初步诊断后,让她去做了一个常规检查,却发现她患有严重的高血糖,随即安排她紧急住院。还有一个病患抹着眼泪到急诊室,章丹医生在对她做了诊治之后确定为偏头痛眩晕症。章丹医生说,她也有这个病,急诊室24小时值班制,平均一个轮班医生要诊治50到60个病患,急诊室出现的疑难杂症多,压力大,导致很多医生伴有偏头痛眩晕症,她自己通常都是吃了药,稳定下来后就匆忙赶来上班,生怕耽误患者的治疗。如果工作稍有空隙,她都会和这种病人聊一聊,宽慰宽慰他们。
我深刻感受到,忙碌是急诊室的常态,多种身份切换也是急诊室医生的日常,有时候是医生,有时候是病患与家属的老娘舅,是保姆,是哭闹不止孩子的老师,但是亲切、干练、专业却是他们不同身份之间的共同属性。
接着,我走进了医院超声科。在我来到超声科之前,我印象中的超声科就像是菜市场,人总是挤得水泄不通。但是市中心医院的超声科却出乎我的意料,人并不多,是中心医院需要做B超的病患不多吗?
其实并不是,超声科主任陈方红介绍,以前每天早上排队取号,队伍从走廊这边的取号窗口,排队到走廊的那头。但是从前年年底为进一步落实“最多跑一次”,实行诊间预约以来,这种拥挤的情况就再也没有了。
我在现场了解到,病患只要通过门诊医生预约B超时间,到了指定时间提前20分钟带着条形码到超声科自助取票机取票,就能很快排上队,一些不识字、年纪大、不方便的病患还会有专门的指导员帮助他们取票,真的很方便。
从超声科出来,下一站,是外科大楼18楼。之前因为阑尾炎手术,我在这里住院过一周,此次回访算是“故地重游”。
来到18楼,我快速地在照片墙上找到了我的主治医师的名字,还和旁人说:“看,这是我以前的主治医师”。万万没想到,当时主治医师也在,对于能再次见到曾经救我于“水火之中”的恩人,我内心是很激动的。还记得在手术全麻之前,主治医师对我说的那句——“不要怕,眼睛一闭就好了”,让我对手术室冷冰冰的环境和即将到来的手术不再那么恐惧。
后来,医生对我说,像你这样半夜病情发作到医院的病患有很多,情况紧急的会马上手术,外科医生是一个全年无休的工作,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如遇紧急的手术,值班医生会马上通知排班让二线、三线、甚至四线的医生10分钟内赶到医院,对病患进行救治。
医者父母心,我记得在我出院后的日子里,照顾过我的护士也打电话对我的病情进行随访,直到我痊愈。如今医患关系微妙,但是我相信医患之间最真实的关系应该是真挚的,患者把自己的疾病包括一些隐私都告诉医生,这是一种信任;而医生能够为患者保守秘密,精心治疗疾病直到痊愈。这难道不是建立了一种真诚、平等、互助的关系吗?
结束上午的工作,有些医生还在一线忙碌,有些医生换下白大褂消失在人群中。他们的身影如此普通,你也许根本找不到。但是在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出现,成为所有人健康的最后防线与保障。在首个医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对他们的付出道一声最真诚的感谢。
报社喊你“当”医生啦!
市民潘慧:
患者还需多理解医生的工作
8月9日,对于我来说是非常不平常的一天。作为体验“半天医生”活动的志愿者,早上8点,我来到了丽水市人民医院,带我体验的是甲乳科的施勇主任。我到的时候医生们都在开例行早会了,护士带我换上了一件白大褂便让我在边上旁听。早会结束,我跟随施主任开始查房,在半个多小时的查房过程中,“今天身体怎么样?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一定要保持舒畅的心情。”这些问题和叮嘱施主任对每一位病人都要反复强调。乳腺病人观察需要非常注重隐私,施主任过去检查,其他医生就帮着拉帘子。以前也知道医生需要及时洗手,然后才能给下一位病人进行诊疗,但亲眼见到这么高频率的洗手,我还是感到很惊讶。
9点,我跟着施主任来到了门诊部,这时候的门诊部已经排满了人。施主任反复强调,让他们一定要按照排号顺序问诊。随后,施主任和我解释,因为有不少人不遵守秩序,所以单单是强调这个也要费很多时间。
“到几号了啊?我很急,能不能让我先”——总有人不听叫号,插队进来,其他人见状也忙趁这个空隙挤进诊室。施主任只能一遍遍耐心地劝说让他们在外面等待。诊室外人声嘈杂,一些病人还不时地推开门往里看。这一场景,让我很有感触:“自己是患者时,总希望早点轮到自己,但站在医生角度才发现,这样给医疗工作带来了困扰,最终也影响了患者。”
源源不断的问诊,只有患者进门出门的时间,施主任才有时间喝一口水。到10点半,接诊的人已经有68人。我好奇地问施主任:“每天人都这么多吗?”施主任回答我:“周一人是最多的,有一次来门诊就有130多人,周四已经算是少的了。”
病患中有第一次来检查的,也有来复查的,有做了手术的,有需要做手术的,面对迥乎不同的病患,施主任要针对不同的病症提出不同的建议。对于病患的顾虑,他会非常亲切地进行安抚。对于那些检查结果良好的病人,施主任也会通过说明,打消他们的顾虑。
施主任对我说:“作为医生,在医院看尽人生百态,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大多数患者都是普通人,他们生病了会无助,没钱了会焦虑,要做手术了生死攸关不知道该信谁。”门诊期间,一个母亲带她的儿子过来检查,施主任对这位母亲讲明了小孩子这种情况会比较严重,建议她带孩子做一个更全面的检查。后来施主任对我说,像这种情况,对患者家属说明时要注意方法,不能让对方一时接受不了。
在门诊中,施主任经常会站在病患的角度帮患者节约钱,他总是对开药的患者说:“放心吧!我会给你开最有效最省钱但剂量最小的药。”我对施主任的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
结束上午的门诊,已经超过了施主任的下班时间,但他还特意多等了一会,对去拍片的病人说下午他还会在,让他们来不及的下午再来。通过今天上午的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医护工作者背后的艰辛,这也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