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小骏
黄晓俊
通讯员
周静思
吕敏飞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卧龙先生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八面玲珑的王熙凤先声夺人。
……
明媚的春光撒满缙云县新建小学的校园,也撒在了每个学生的脸庞,他们快乐着,他们学习着,他们憧憬着。这是不久前,新建小学“积少成多,每天读一点”读书节开幕式上的一个场景。
“让学生走出课本,让阅读走进生活。不仅要自己读书,也要带动周围的亲人一起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如校长刘勇武所言,要让孩子们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融会贯通。新建小学是如是定位的,也是如是在教学中努力践行的。
深挖地域文化
彰显课程特色
河阳是一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古村庄,现存的水系、道路基本保持元代村庄设计特色,并有十大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和十五座古祠堂,三教合一的宋代古刹“福昌寺”,元代的“八士门”,“八士门”前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的石“稀罕”,以及历代农民义军的遗迹,古色古香的民俗活动,构成了江南罕见的千年文化古村。
如何利用就近的地域文化,拓宽课堂教学的边界,新建小学的教师们想到了——“河阳古民居全课程”实践活动。
叶圣伟是该校六年级的数学老师,他坦言,传统的数学课堂乏味而缺少生气与灵动。但当把数学课堂搬进古民居进行教学时,叶圣伟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
“走进河阳古民居,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比例尺的学习。”叶圣伟介绍,借助全课程平台,带领学生们利用刚刚学会的比例尺知识来绘制精确的虚竹公祠平面图。接到任务后,孩子们三五成群,分工合作,有的定点,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计算……通过努力,每个小组都出色地完成了平面图绘制。“全课程教学让孩子们对数学学习有了全新认知,他们学得认真,学得有趣,也学得快乐。”叶圣伟说。
“敦孝悌、重尊长、务耕读、禁赌博、崇节俭、息监狱、教子弟、谨闺门……”在语文老师潘丽红的带领下,孩子们声情并茂地吟诵起《河阳家训三字经》,并深刻体会和理解里面蕴含的积极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家训里既有倡导孝敬长辈、宽厚待人的道理,也有激励勤学、奋发图强的深意,老师的讲解让我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在心中播下了为人处世的种子。”605班的黄微静如是说。
河阳自古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源于河阳的朱氏族人进士及第者达32人。随后,潘丽红又带领孩子们走进虚竹公祠,利用参观访问、查阅资料、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名人故事,挖掘他们身上闪光的品质。
与此同时,孩子们还在其他科目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景区文明标语学习英语口语,利用建筑雕刻图案学习美术绘画,利用榫卯结构学习古建筑中的科学……大家玩中学,学中玩,不亦乐乎。
“充分利用小镇耕读文化,以探究古建筑文化为‘点’,把课堂搬到生活现场,铺开语数英科音体美综合实践的‘面’。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就是学习消化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课本所学的过程。”校长刘勇武说。
校园美食节
实践大舞台
为弘扬传统民俗美食文化,激发学生对饮食文化探索兴趣,不断拓宽学生实践活动,一个月前,新建小学举行了盛大的民俗美食节。活动现场,人来人往,香气四溢,清明果、敲肉羹、竹筒饭、生煎包、灯盏糕……各具当地特色的美食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师生、家长前来购买品尝,俨然成为了一场美食的大狂欢。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香喷喷的花式馒头新鲜出炉啦!”“你需要加什么作料,口味辣的还是甜的?”……美食节上,各摊位前不断发出稚嫩的叫卖声、招揽声,只见学生们化身小店员、小推销员,实实在在体验了一把买卖的乐趣。场地间,身穿制服的小警察、小监管员还不断在美食节上巡逻、管理,保障活动秩序,保证食品卫生安全,时刻接受食客们的举报与投诉。
校长刘勇武介绍,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通过美食节这一载体,让孩子们品尝美食的同时,不断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信心与勇气。
美食吃个爽,莫把安全忘。活动伊始,学校还邀请到缙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他们通过播放食品安全宣传片,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向孩子们介绍“何为食品安全”。并围绕远离垃圾食品,增强辨别能力,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理念和行为等内容,为孩子们讲解辣条、油炸食品、方便面等食品如何从食品外观和食品标签上识别食物的安全。
“叔叔阿姨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不仅为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食品安全宣讲课,也很好地为我们普及了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知识、监管维权途径和日常食品安全小知识。”该校六年级学生黄婷婷表示。
都说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这些资源与课本知识相融通,必然能激发出孩子们巨大的学习能力。新建小学正以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让教学走出课本,走进生活,焕发出了新课程改革的青春活力,同时也很好实现了课程教学的自我超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