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小学
何朝霞
当下教育界各级各类的“名师”越来越多,而我却偏偏喜欢“明师”。
那么,何为“明师”?我的脑海中立马浮现了我们身边的“明师”叶老师。她身上没有任何头衔,内心却皎洁如月,坚守自己对教育的一份情怀,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写好字,引导学生做好人。坊间甚至有传闻,家长都要掐着手指算哪一年怀孕、哪一年生子、哪一年读书才能遇上如此好老师。我们的身边不缺乏“名师”,而这样的“明师”却屈指可数。
所以,“明师”评比的话语权不在行政部门或业务部门,而在于学校的“一体三位”:以学生为主体,让同伴来定位,携家长来辨位,请学校来授位。孩子最纯,最清楚老师的一颦一笑;教师最真,最明了同伴的一举一动;家长最实,最读懂老师的一心一意。谁是“明师”,唯有学校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同伴最有发言权。因此,让我们暂且放下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合理、教学节奏掌控得当之类的“条条框框”,且从身边人眼中去寻找“明师”吧。
记得有两次学生的日记中关于“笑”的事件描述曾震惊到我,让我自惭形秽。一次是值周站岗时,班里孩子排队从我身边经过,大都“目中无人”,竟一脸茫然或是手足无措地走过。一天如此,两天如此,三天还是如此。一想起平日里的谆谆教导付之东流,道理和实践成了两张皮,我大怒,在班里进行了长篇的“之乎者也”。事后一个乖巧的女生在日记中写道:本想鼓足勇气当众行礼问好,但一看到老师站岗时严肃的表情,我顿时打消了这个念头。也许是老师不想我们打扰到她神圣的工作吧。原来如此!仅仅是我太过严肃而已。
对于个体而言,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老师的这个微笑。另一件事发生在公开课后,一个孩子同样赤裸裸地揭发了一个现状:老师,您不要只在公开课上露出您的微笑,鼓励这个同学,表扬那个学困生。平时的课,我们更需要您的微笑。这几句话,又像一颗炸弹,在我的内心深处炸开了花。我有吗?我有这样做吗?这样岂不是很势利?是我什么样的举动给孩子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对此,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释怀,也常常以此鞭策自己,对于老师的“一颦一笑”,孩子很在乎,同时也心知肚明。在孩子面前,老师就像那一泉水,水有多深有多清,水里游的鱼儿最清楚。
曾有一个花一样的女孩放学后遭到身边熟悉的歹徒绑架后撕票致死。事情发生后学校和老师都进行了及时的处理,所幸的是家长很明事理,没有到学校闹事。之所以家长能平静处理这件事,唯有班主任知道其间屡次的家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事发前几周,该班老师都曾经去该孩子家走动,和其父母一直有良好的沟通。家长内心深处知道,老师是为孩子着想的,是一心一意爱他们的孩子的。
把思绪拉回现实。如今全市都在进行“万师访万家”活动,我觉得它的现实意义远不止给孩子送去关爱和温暖这么简单,深层次的还有对家长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更有与家长建立的互信互爱互助的关系。这样的情谊才是实施全民教育的基础。因此,一个教师是否称得上“明师”,家长这个教师的“教育同盟”是有资格来辨位的。如果一个学期都不能做到与家长通过各种方式沟通至少一至两次,岂能算得上“明师”?
如果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授予学校评比“名师”的权利,学校一定会通过“三位一体”的观察考核,明察秋毫,找到真正的“明师”。这样的明师不仅有文化、有情怀、有大爱,还能教学、能育人。这样的明师是经得起“暴晒”的,课余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斗智斗勇”,烈日下与孩子在一起“同甘共苦”,比赛时与孩子在一起“共同进退”,活动时和孩子在一起“欢声笑语”。这样的明师是全方位且真实立体的,也唯有这样的明师才能得到孩子的喜爱、家长的信任和同伴的尊重。
每年九月开学季,托放明师班里的名单是一摞又一摞。是呀,在家长心里,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能遇到“明师”?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人人都成为自己的“明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