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物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OUJIANG

TEKAN

4月7日上午,松阳县水南街道独山社区的一间旧民房前。

“献法,在家吗?是我。”

刘文正又照例敲响了邻居叶献法家的门,轻声问道。

几分钟后,大门缓缓打开。

“知道是你,就等着你来了。”

双目失明的叶献法面带笑容,语气轻快。

……

自从叶献法的父亲去世,刘文正不定时地会上叶献法家转一转,看看他需不需要帮忙。只有在得到他的应答,或帮他处理完各种家事之后,刘文正才会放心离去。

整整5年了,这一幕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在叶献法家门前上演。

承诺

64岁的刘文正,是松阳县水南街道独山社区一名有着36年党龄的老党员。在60岁前,他是穿梭在松阳街头巷尾的一位普通黄包车夫,靠蹬人力黄包车挣钱养家。

与刘文正同社区的盲人叶献法,今年52岁。虽然年纪比刘文正小12岁,但因为长年受疾病折磨,他华发早生、面容憔悴,看着几乎与刘文正同龄。

1992年,年仅27岁的叶献法因为脑瘤压迫视神经,导致双目失明。1995年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后,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他回到松阳老家养病,和年迈的父亲一起生活。

而在此之前,叶献法和刘文正只有几面之缘,并不算熟识。

“我和献法的父亲比较熟,在献法生病前,听说他是跑销售的能手,在外工作打拼,很有出息。后来见他身体病垮了,我觉得很可惜,他们一家都不容易。”刘文正叹息道。

所以,从那以后,古道热肠的刘文正只要一听说叶家需要帮忙,总是二话不说出手相助。

“别说去医院看病、挂针,就连每天出门买菜,我都第一时间找老刘帮忙。”叶献法告诉记者,自从回松阳老家养病与刘文正渐渐熟识后,几乎所有大事小事都是刘文正帮着他办或带他出门办的。两人的生活轨迹也因此越走越近。

祸不单行,意外总是接踵而至。2002年,叶献法胃痛得厉害,就诊后被发现患有早期胃癌。2012年,和叶献法相依为命多年的81岁老父亲上街买菜时,又突发脑溢血倒下了。

“还好有老刘,要不是他,我连我父亲出了什么事都不知道,很可能连最后一面都见不上。”叶献法感激地说。

时间倒回2012年。一天,正在街头踩黄包车招揽生意的刘文正,听说有位老人在路边中风摔倒送医,而旁人描述的形象又与叶献法的父亲很相像,这令他非常忧心,立刻放下手头的生意赶往松阳县人民医院询问。

在急诊室确认了老人的身份后,他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叶献法和他的家人,然后代替家属一连数小时独自蹲守病房,直到家住丽水的叶献法亲属赶到医院。随后,他又马不停蹄赶回去,安抚独自在家焦急等待的叶献法,并踩着三轮车将他送到了医院。

由于病情严重,叶献法的父亲一直没能康复,在2013年初去世了。由于叶献法的亲属都在外地工作,松阳老家只剩下了叶献法独自一人无人照料,唯一陪伴在他身边看家护院的,只剩下一只相伴十余年的土狗“豹子”。

眼见此情此景,刘文正坐不住了。他默默在心中许下承诺:

“从今往后,让我来做你的拐杖、你的眼。”

承担

刘文正是这样承诺的,更是这样承担的。

叶献法没有固定收入,除双目失明外还患有早期胃癌等疾病,且独自一人在家,生活起居无人照料,是有名的困难户。对他而言,刘文正也是自己唯一能依靠、信赖的朋友。

早在1998年,为了方便失明的叶献法和外界保持联系,刘文正就盘算着为叶献法置备一部手机。由于当时他们所在的瓦窑头村距县城较远,办理手机业务的营业厅也很少,手机卡非常难办,就连话费也难以及时充值,所有业务的办理、话费的续交,都是刘文正一趟一趟踩着黄包车赶到县城,在移动营业网点办妥的。

从那以后,刘文正不断帮助叶献法,一帮就是十几年。尤其在叶献法父亲去世后的5年,刘文正对叶献法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

5年,1800多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刘文正都一直如至亲般默默照顾着这个“小兄弟”。

这5年里,刘文正帮叶献法熬药、烧菜、打扫卫生,搀扶着他进过无数次医院。就连去残联咨询、去社保中心申请低保、缴纳养老金,都是刘文正踩着黄包车替他逐一办好的。

“献法两眼看不见,让他独自出门我不放心。每天我们都要打几通电话,即使有时候我有事去不了他家,隔天也一定会去找他。”刘文正说。

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刘文正每天都会联系叶献法,或直接去叶献法家转一转。一进门,刘文正就开始打扫卫生、收拾院落、检修房屋下水管,忙活好一阵子。这仿佛已经成了他的习惯,成了他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叶献法的手机里,刘文正的号码被设置为快捷拨号,只要按一个键,就能第一时间找到这位“大哥”。而刘文正的手机也是24小时不关机,他对叶献法的求助几乎有求必应。

2013年4月的一天,独自在家的叶献法突然胃痛发作,他颤抖着摸起身旁的手机向刘文正求助。而此时的刘文正,正在街上准备拉活载客,接通电话得知叶献法的情况后,他马上推掉了生意,踩着黄包车飞快地赶到叶献法家,将叶献法背上车火速赶往医院就医……

这么多年过去,叶献法已经记不清,这样的意外状况到底发生过多少次,但他记得,每一次都是刘文正将自己从鬼门关上拉回来。只要叶献法一个电话,刘文正总是活儿也不接了、钱也不挣了,推掉所有的手头事,第一时间赶到叶献法家。

“献法看病挂针也离不开人。因为他看不见瓶里的药还剩多少,想上厕所要是没人帮忙也找不到地儿,我得在他身边。”刘文正轻描淡写地说。

承情

即便如此,刘文正还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

“2013年底,献法突然发起高烧,住了很久的医院,但那次我却没能第一时间帮上他……”刘文正内疚地说。

“那是因为老刘的父亲当时因为患直肠癌在丽水住院,他确实来不了。”还没等刘文正说完,叶献法就着急为他解释,“我1月出院的时候,老刘的父亲已经去世,刚刚操办完后事的老刘还是强忍悲痛来接我出院回家……”

当记者问到为何愿意这样如亲人般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叶献法时,刘文正的回答诚恳而质朴:“献法一个人在家,也是没法子。我们乡里乡亲,能帮得上的自然要尽力多帮助帮助他。再说我们两家离得这么近,我都不帮他,他一个人该怎么办?”

其实,刘文正自己的家庭情况也并不宽裕。

1998年,刘文正从松阳县林业局下属的木材厂下岗,妻子是在家务农的普通农妇,夫妻俩要养育2个女儿,还要和兄弟姐妹一起轮流照顾双方老人。不得已之下,他选择了蹬黄包车挣钱。

蹬黄包车收入低,也不稳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最初一天忙到晚只能挣十几块钱。不过我觉得也不错,不用上班,还挺自由。”乐观开朗的刘文正笑着说。

可即使在这样拮据的日子里,刘文正都没有扔下叶献法。他说,自己能这样毫无后顾之忧地照顾叶献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人的支持。

因为叶献法做饭不方便,刘文正家只要是做包子或饺子,刘文正的妻子张翠华总会多做一些,嘱咐刘文正带给叶献法吃。

“我们是农民,没什么文化,但我们也知道要多做好事的道理。献法就像我们的兄弟一样,是一家人,多走动、多照顾,都很正常。他生活那么困难,老刘帮他,我们应该支持啊,怎么会有意见呢?”张翠华笑着说。

“他不仅是我的邻居,更像是我的家人,我的大哥。”叶献法说。

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对刘文正的恩情,叶献法时刻牢记在心,逢人就夸自己有个比亲兄弟还亲的好邻居。

“自从成立我们街道的独山社区以来,刘文正就主动申请成了困难低保户叶献法在社区里的党员联系户,帮扶叶献法的生活。”松阳县水南街道独山社区主任何旭霞告诉记者,叶献法前几天还打电话给她,告诉她刘文正上门帮他修好了家里堵塞的马桶和下水道,清理了化粪池,“老叶不知该怎么表达谢意,就打电话给我一直夸老刘。”

常有人问刘文正“你怎么这么傻?你到底图什么?”这个老实淳朴的汉子总是憨笑着,不多做解释。

而他在社区布告栏里留下的党员“一句话承诺”,也许就是最好的回答——

“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帮助别人。”

他,原松阳县木材厂工人,下岗后当起了靠劳力挣钱的黄包车夫,每天奔忙在松阳县城的大街小巷;

他,多年来一直坚持义务上门帮助毫无血缘关系的盲人邻居,每天照顾其生活起居,带其外出办事、看病买药;

他叫刘文正,一个有着36年党龄的普通老党员,他用日复一日的行动,践行着一句质朴的承诺——

“让我来做你的拐杖你的眼”

■本报记者

钟珮铭

孙丽雅/文

本报记者

雷宁

通讯员

邓智霞/图

帮叶献法家打扫卫生。

陪叶献法聊天。

当叶献法的拐杖带他出门。

帮忙修整屋顶、收拾院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