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高(市直)
我的父亲,1930年出生,一生简单而平凡。3年前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便将他从义乌老家接来丽水,住进了敬老院。父亲曾经体格强壮,勤劳持家,一生养育了5个子女,是家里的一座大山。现在,他想不起来自己的家乡是哪里,不知道自己在哪儿,更可怕的是连每天去看望他、给他喂饭的儿子都不认识了。
小时候,父亲是我的靠山。记忆里,他从没有骂过我,更没有体罚过我。村里小孩时兴滚铁环、打陀螺,父亲心灵手巧,用硬木给我做了个陀螺,底下装上一颗铁珠,周身刻了花纹,在地上转动起来稳健而漂亮,让我的伙伴们很是羡慕。1966年,我上学了,每个同学要背一杆红缨枪,作为课间拼刺刀训练。父亲雕刻了一个精美的枪头,把麻线染成红色做红缨,装在一根结实的木头上,很抢眼,背着它更显得英姿飒爽,父亲用心做的红缨枪让我自信满满。
长大后,我领略到父亲是一座大山。他体魄强壮,肌肉发达,能扛风雨担责任。年轻时拜师学艺,成为大木师傅,锯木、刨料、凿眼、斧劈、弹线、拼装都是一把好手,可因为没文化,要建造传统木结构的房屋都需要叫邻村的丁师傅来主墨。父亲为人老实,以诚待人,一来二往,两人的合作默契无间,丁师傅每接到活计也都叫父亲做副手。1975年,17岁的我高中毕业,也加入了父亲的团队,开始“吃百家饭,干百家活”,在佛堂镇周边村庄建造房屋。农村房屋拼装上梁是很隆重的,邻居和亲朋好友都来帮忙,大家把制作成型的屋料抬到新房去拼装。跟着父亲学徒半年后,他认真的态度和精湛的手艺我基本掌握,已经能指挥大家井井有条地搬运屋料。
生活中,父亲有着山一样的性格,忠厚淳朴。每每村民到家里借用木匠工具,父亲都是笑脸相迎,大方借予。我家地势较低,上世纪70年代在天井里打了一口手摇抽水井,邻近的村民都来我家挑水甚至洗刷,井水经常滴湿房间,父亲毫无怨言,一直给村民提供方便。家里的分工是母亲主内、父亲主外,尽管家里并不十分宽裕,但家庭和睦,生活安然。80年代,我通过高考走出了家门,每次开学,父亲总会递给我一百多元钱,作为半年的生活费用,我心里感到很满足。
世事无常,如山般的父亲遭遇到了人生各种磨难和病痛的打击,却依然内心强大。
1990年,61岁的父亲第一次遇上了坎坷。5月的一天,在丽水工作的我接到家里电话,说父亲毫无征兆地瘫在地上,我和妻子匆匆赶回义乌老家。父亲躺在稻草铺设的地上,意识不清,务农的母亲束手无策,医院工作的表姐建议去杭州或丽水大医院检查,因为那时义乌医院还没有CT。第二天一早我带父亲来到丽水地区医院脑外科做CT检查,诊断结果是硬膜下脑血肿。由于抢救及时,三天后父亲已恢复正常并出院。事后,母亲说,上一年年夜饭后,父亲已经上床睡下,母亲置办完年货去卫生间,拉断了电灯开关线,父亲起床踩着凳子接线,不小心凳子滑倒跌下来,碰破了头皮。过了几天头皮虽然愈合,但脑细血管却还在慢慢渗血,最后压迫到脑神经,才有了前面的症状。
1994年,65岁的父亲遇上了第二场磨难,患前列腺炎和小肠气,导致小便困难,下部疼痛。母亲陪着来到丽水,在市人民医院检查、手术,手术后插管排便,需要静躺等待愈合。平安度过二十多天后,不小心把排尿管拉了出来,尿水外泄,又不得不重新手术。在医院住了近两个月,我们每天做菜送饭,挤出时间陪侍,妻子床前侍候,第一次为公公端屎倒尿,毫无怨言。
1996年,67岁的父亲遇到了第三道坎。那年春节过后,家里来电话,说母亲烧菜手无力,精神萎靡,我们匆忙回家,带母亲到丽水医院抽血化验、CT检查,诊断为肺癌转移脑瘤绝症。10月19日,我和妻子回老家,姐妹们也回家相聚,中午母亲吃了一碗馄饨后不久安然逝去。此后,父亲开始独居生活。
父亲一个人,平常自留地种点蔬菜自己吃,地里种上花生,成熟后晒干留着给我们。无事的时候经常骑上电动三轮车到佛堂镇逛集市,父亲喜欢婺剧,哪里有演戏就拉上伙伴赶去看戏。电动三轮车放置不妥,就招贼,偷走了就重新买,生活倒也是无忧无虑。
父亲到了81岁,有一次骑电动三轮车在村道转弯过急连车带人翻下两米多的高坎,摔伤肋骨,擦破大腿,躺了几天,恢复后又照样骑车出入。但姐妹们告诉我,父亲反应迟缓了很多,必须缴掉电动三轮车,否则有安全隐患,与父亲商谈后,忍痛把他的“宝马”卖了,这样,他到佛堂只能走路上街了。
2013年春节过后,84岁的父亲生活自理有了障碍,姐妹们隔三差五去看视,但解决不了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就送他住进了义乌爱心敬老院。我们尽量挤出时间去看望,节假日则接回家照料。
后来,父亲神志糊涂,需要有人全天候护理,我们便把父亲接来丽水安置在离家比较近的敬老院。一日三餐饮食均匀,身体也还安康,但脑子越来越糊涂,过去温顺的性格变得任性狂燥,有时不肯吃饭,有时不肯穿衣,有时不愿起来小便……也许是语言不通难适应等原因,时常不服阿姨看管。我们只能跑得勤些,每天至少去敬老院看护一次,尽管他已经叫不出儿媳的名字,连儿子的名字也忘了,可在他心底深处,对儿子的爱不会忘。每每喂他吃饭,常会叫我一起吃。
人啊,斗不过的是岁月,年近花甲的我去年春节前也生了一场大病,手术住院一个多月,妻子硬撑着日夜照顾我,并挤时间去看看父亲。人与人之间就是相互陪伴,“色,难”,对于父亲,真的需要和颜悦色,留下美好,回望无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