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浩博
通讯员
徐健中
治水,百年大计。
一支奋战在河道一线的松阳“治水铁军”,几乎全由西屏街道的民兵巡逻队组成。这支队伍年纪最小的20余岁,最大的69岁。
平凡人
治水事
一天早上7时许,一位山塘水库巡查员发现乌马龙水库漂浮着大量垃圾。队长吴官火组织7个民兵,带上装备,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远远就能闻到那种垃圾腐烂的味道,过路的行人捂着鼻子匆匆跑开,避之不及。但是,垃圾就是他们的目标。到达指定地方,民兵小分队熟练地开始了清理工作:捡、捞、夹、挖……每个民兵在水库边、打捞船上各司其职。
一不留神,一个民兵掉入臭气熏天的溪边泥坑中,爬起来,继续干,顾不上满身的臭味和湿透的衣裳。汗水、污水,让他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任务远比想象的繁重、乏味、恶心,不一会工夫,一个蛇皮袋装满了,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一直到中午时分,大伙才骑上电动车,各自回家吃饭。而一到下午1时许,大伙又重新集聚在水库挥汗如雨,一直到傍晚6时。看着满满二十几个垃圾袋,吴官火开心地说:“今天的收成不错呀!”
晚上分手时,吴官火总是不忘提醒所有民兵:回家第一件事情——喝姜汤。
伤心人
宽心事
“我们原来是街道的民兵巡逻队,现在变身剿灭劣V类水‘正规军’。”吴官火说,前些日子,西屏街道党工委召开剿灭劣V类水动员会,动员民兵参与县里的重点治水工作。他们欣然接受。从开会后的第二天开始,他们每天10多个小时,针对小沟、小渠、小塘、小水库等小微水体,展开地毯式排查和清理。
松阳县五水共治办副主任蓝丽芬说:“现在是田园松阳采茶最忙的时候,西屏街道二村18个民兵却在一线清理水体垃圾,都是好样的。”
队长吴官火,家里躺着瘫痪10年的妻子谢菊莲。10年前,一次山上的意外失足,让吴官火的老伴终身离不开床榻,语言表达也特别吃力。10年悉心照顾老伴,吴官火从不远行,践行着对妻子一辈子的承诺:爱她一生一世。
同时,他把照顾妻子之外剩余的精力都投入到民兵队里,如今是投身到剿灭劣V类水的工作中去。“治水和照顾家人一样重要,一个是大家的大事,一个是小家的担子,我都会用爱心和细心,赢得一个安稳的家庭和一个美丽的家园。”
自从治水工作开始后,吴官火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悉心照顾妻子喝粥,同保姆一起为妻子洗漱、喂餐。8点后,他便带上装备,赶赴治水目的地。看着丈夫这么辛苦,妻子总有些不忍,用颤抖的声音叮嘱69岁的丈夫要注意身体。
54岁的民兵毛宝根,家有80余岁的老母亲长年卧床不起。毛宝根夫妇为尽孝道,没有出县打工,在家照顾老母起居。“参加剿灭劣V类水行动,这是全家慎重考虑的结果。”毛宝根说,以前他也是一个农民,在家种稻谷、种茶树,少不了用农药,用化肥,对松阳的水体造成过污染和破坏。
(下转第七版)
(紧接第一版)“现在正是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过去的无知,还家乡一汪绿水的时候。全家人都同意我这么干。”
50岁的民兵党员张友福是低保户,罹患鼻癌。最近,他家里的三亩茶叶地全托外乡人采摘,而他却在为家乡剿灭劣V类水,不断奔波在西屏街道各个臭水沟里。张友福说,虽然钱对于他家很重要,但是在自己患上鼻癌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党委政府给予了帮助。现在,他也要回馈社会,回馈生他养他的田园松阳。”
这就是松阳“治水铁军”的风采,这就是松阳民兵——治水“硬骨头连”的表率。
几乎这支民兵小分队的所有人参与治水都是出于自愿,而不是为了微薄的岗位津贴。他们几乎都要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也必须经过家人的同意。就如民兵党员周陈基一样,妻子患有四级精神残疾,他把平日对妻子的照顾责任委托给刚参加工作的孩子,就立马下河治水。
哪怕被生活伤透了心、压弯了腰,但他们仍旧做着剿灭劣V类水这样“啃硬骨头”的工作。正因为这是件宽心的事,让他们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