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1集团军连续作战31小时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11月15日22时,连续奋战超过31小时的第1集团军工兵营营长李韬,终于被换下了抗灾第一线。他和另一位连长蒋宗延坚持现场指挥,“钉”在阵地超过一天一夜,体力和脑力早已达到极限。他们正希望有一张床可以睡上几小时,也让战士们休整一下。

善打硬仗的队伍

作为大名鼎鼎的“硬六连”的工兵部队,李韬所指挥的工兵营在挖掘机上挂上了印有“硬骨头六连”字样的红旗。从红军时代开始,这支硬骨头军队就以“当尖刀、打硬仗”著称,1985年6月,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该连“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

11月14日清晨,还在余杭家中探亲休假的营长李韬,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什么!丽水山体滑坡,需要我军驰援,首长放心,我们一定圆满完成任务!”李韬不由多想,把手下的几个骨干士官都叫齐,分配任务。9时30分,部队从驻地准时开拔。

连队的指导员王永川,当天刚要和新婚妻子到西湖边拍摄结婚照,接到李韬电话,二话不说,赶回军营。

连长蒋宗延,浙江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军官,曾因“生死营救”车祸司机,而被《钱江晚报》报道。这次李韬自然也没有落下这位“硬骨头”。

一路上,李韬一直在回忆其军戎生涯中所经历的硬仗:2006年经历“桑美”台风大救援,2008年参加过江西抗冰救灾,今年参加过苍南县抗击台风“苏迪罗”。

“都说百炼成钢。不知道这次又会遇到怎样的挑战?”李韬默默思考着作战方略。

“人换机不停”

经历了多场抗洪救灾“硬仗”,入伍14年的李韬对于抢险已经有了全面的心理准备;可是,入伍仅4年的90后“新兵”蔡健洪却不尽然。

14日下午2时35分,部队赶到现场,5分钟内就投入了抢险作战。刚挖出第一个受害者,蔡健洪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流满面,痛哭流涕。虽然逝去的不是自己的亲人,但这位士兵还是发自内心为之祈祷。

“战士们的工作强度太大,一方面要负责开挖掘机、工程车,一方面用铁锹和双手挖出尸体,肩挑背扛,一方面还需用身体筑起防水‘堤坝’。”李韬说,工兵营实行了“两班倒”,每20人一班,每3个小时一换,换下来的工兵立即休整,以便保存体力。

而李韬和蒋宗延作为现场指挥,不能睡觉,不能懈怠,双双“钉”在阵地,确保部队“人换机不停”,24小时营救,并统筹各方施救队伍,实现安全无事故。

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0小时过去了……李韬和蒋宗延的脚后跟钻心地痛;之后,又变得麻木无知觉;再之后,累得根本无法下蹲。

“三特精神”在闪光

“按土石方的工程量计算,我们要在丽水连续奋战15天以上。”李韬顿了顿,用饱含深情的口气说,“届时,将有四分之一的老兵从工兵营退役。丽水的父老乡亲给予我方军队很多后援支持,战士们渴望把最后的军旅时光留在青山绿水。我们想在丽水退役,为里东山体滑坡抢险救灾,献出子弟兵的最后一份力!”

在施救现场,对子弟兵进行心理干预的南京军区102医院副院长、精神医学中心主任赵汉清分析说,让老兵在抢险中退役,不失是一种提高军队士气、荣誉感和使命感的好办法。抢险救灾越到后期,越发艰难,需要战士们主动管理情绪,来降低疲劳和紧张,自动修复大灾大难带来的心理创伤。这对于当地老百姓是如此,对于施救士兵同样如此。

“在《丽水日报》《处州晚报》上看到施救的报道,同样也是激励战士们奋战一线的最好良药。”赵汉清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三特精神”是军队打仗的制胜法宝,但连续作战同样要讲究科学应对,合理进行心理干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年轻的战士们坚守阵地,抢挖土石方时,更明白“为民服务”的军旅生涯才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本报记者

叶浩博

通讯员

刘伟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