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教导宝宝,一定要学会经常洗手,但你家宝宝洗手的方法对了吗?
正确洗手可预防疾病
孩子们总喜欢这里摸一摸,那里蹭一蹭,双手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沾上各种细菌。因此,教宝宝正确洗手,能够有效预防感冒、腹泻、肺炎、脑膜炎、肝炎、细菌性痢疾等多种疾病。
8种情况一定要给宝宝洗手
一般来说,在以下8种情况下,一定要敦促和帮助孩子洗净双手:每次吃饭前;接触食物以前;上卫生间前后;与动物嬉戏后;户外活动后或外出回家后;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后;双手有明显的污渍时;与病人接触后。
怎样洗手最有效?医生推荐“七步洗手法”
1.洗手掌: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3.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4.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双手交换进行。
5.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6.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7.洗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处暑驾到
养生攻略大放送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此时,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处暑如何养生才正确呢?
养生攻略一:重视起居有时
处暑需重视起居有时,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时至4时,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而中午12时至13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另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养生攻略二:促进阳气收敛
秋天,是人体和自然界阳气开始收的季节。在处暑期间,常会感觉到皮肤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口唇、鼻咽部干燥得冒火,大便干结等,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秋燥”。秋燥是由于气候干燥造成的,此节气期间发病多表现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因此,在养生方面,起居饮食都应以能促进阳气收敛为目的。
养生攻略三:食物宜清热安神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豆类及奶类等,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要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候渐渐干燥,人体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养生攻略四:运动锻炼不可少
可以选择散步、骑车、体操、慢跑、跳绳等,运动程度以全身稍微出汗即可。运动的同时可适度晒太阳。晒太阳的时间宜选择在傍晚,每次半小时左右,晒太阳时应选择避风处。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晒太阳,可以感受到室外阳光空气的抚慰,提高人体对氧气的利用。
烹调什么时不可加碱
煮粥。我们祖传的方法是加碱,能让粥更黏更软,这对胃动力不足、消化不良等胃病患者有一定的好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则完全没必要。首先,谷物里的B族维生素较为丰富,但是在熬粥的时候加了碱,会把其中的大部分维生素B1和部分维生素B2损失掉。其次,豆类(红豆、绿豆)除了富含B族维生素外,还含有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这类活性物质遇碱也会改变其结构,从而失去保健作用。最后,加碱还会加强淀粉的糊化作用,让血糖升高更快,对糖尿病患者等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不利。
改善方法:煮粥时放一小把糯米或者一勺燕麦,都可以增加粥的黏稠度。要想缩短煮粥时间,可以选用高压锅或者将原料提前浸泡。
炒肉。为了炒出口感嫩滑的肉片,很多人喜欢将其提前用碱腌一下。然而,碱会使肉中大量的B族维生素损失殆尽。
改善方法:平时腌制肉类的时候,可以用盐、胡椒粉、绍酒等将肉片抓匀后再炒,这样可以很好地保住营养,并且口感也不错。此外,很多水果都是“天然嫩肉粉”,比如木瓜、猕猴桃、菠萝等,可以将它们的汁液加入肉中,搅拌均匀进行腌制。
和面。很多人喜欢和面时加点碱,因为这样煮出来的面条口感更筋道。但这样做,会破坏面粉中的B族维生素,使其营养价值下降。
改善方法:可以选择用牛奶和面或者和面时加个鸡蛋,因为牛奶蛋白质能加强面团的筋力,从而使做出来的面条不易断;蛋清的蛋白质能增加面条的筋力,而蛋黄中的卵磷脂能让面条口感滑爽,营养也更加丰富。
本报综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