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乏,是生理反应还是病态?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老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入秋以来,许多人应了这句老话,总感觉到身体容易犯困,特别是午后,总觉得昏昏欲睡一点精神都没有。有的晚上睡不着,辗转反侧,或者进入睡眠状态之后,也老是做梦睡不踏实。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为什么在这秋高气爽的天气,反而容易犯困呢?

收敛夏之阳气,故而秋乏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秋乏”并非病态,而是由于“长夏”的炎热暑湿天气向秋天的凉爽干燥过渡时,人体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

据了解,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秋乏”产生的原因与夏季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汉代的祖国医学典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夏天人体大量出汗,耗伤津液,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机体处于一个消耗状态,而入秋后,人体通过自我调整,将夏天浮越于体表的阳气逐渐收敛于体内,这一过程就容易产生疲惫、倦怠的感觉。

从现代医学角度理解便是,三伏盛夏,天气炎热,持续的高温使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盐代谢失调,胃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减弱,食欲不振,体液大量丢失及一时性大量饮水,从而增加了心脏负担。同时,高温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加速新陈代谢,使体内能量消耗相对增加。加之夏天很难得到充足的睡眠,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适度的补偿,使身体欠下了一笔“夏耗”的债务。进入秋季以后,酷热逐渐被阴冷代替。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日照时间逐日缩短,人体各系统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如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及水盐代谢恢复平衡,消化功能恢复常态,食欲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减轻,能量代谢相对稳定等。这时,人的机体需要有个生理性的休整阶段,这就是产生“秋乏”的原因。

以下几点可以适当地缓解秋乏:

晒足太阳

每天多睡一小时

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白露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一天的睡眠成人不能少于8小时,青少年儿童不能少于10小时,每天争取在晚上10时前入睡,中午适当“充充电”,小睡10至30分钟也利于化解困顿情绪。同时,每天睡眠增加1小时为好。另外,尽可能地多晒太阳。入秋后,光照时间减少,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人的情绪因而比较低沉。此时,适量增加阳光的照射能有效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改善人忧郁的心情。人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活动,可调动情绪,增强兴奋性。

■保持饮食清淡

合理营养

秋季饮食要合理,以清淡为主,少吃肉和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不吃油腻食物,油腻食物会在体内产生易使人困倦的酸性物质,应多吃蔬菜水果、青菜,多喝水有利于提神醒脑;另外,饮食调理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这些食物都能帮助克服疲倦。

运动适度

锻炼以早晚为好

运动适度。简单运动有助于情绪平静解除秋乏,如散步、做操等。每天健身、散步、爬山及各类运动,要控制在一小时左右,最好是早晨半小时,中午半小时,晚上半小时为宜。只有体能充足,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

运动后要禁饮一些酸性饮料,因为运动后休内会积累一种乳酸物质,而这时,如果再饮用酸性饮料,就会使体内酸性代谢产物积聚过量,反而会加重疲劳感。

■伸伸懒腰

梳梳头

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能供给各个组织器官。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适。

头部是穴位比较密集的地方,常梳头发,不仅有助于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同时也有疏通经络、按摩穴位的作用。中医推拿功法里有一招叫做“拿五经”,即用五指分别点按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每次梳头就是在梳五经,每次大概3分钟就能达到效果。

■“秋乏”与疲乏要分清

秋乏不是病,但其症状与秋季一些好发的疾病要分清。秋乏属于生理现象,是很容易缓解的。但疲乏却是病理性的,这就要引起重视,不要笼统地认为是秋乏。

内分泌障碍时,电解质代谢紊乱,会引起血钠降低、脱水、低血压等,让人感到疲乏;营养物质代谢紊乱也会引起疲乏感,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肌肉组织消耗。另外,心肌炎、流行性感冒早期,也常以疲乏无力为突出症状。因此,秋季乏力,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时,切不可误认为是秋乏,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尽早查明病情。

本报综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