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丽芬:80后“包子姐”的创业之道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丽水日报

本报记者

麻萌楠

通讯员

柳项云

在云和县城,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包子铺,每天的包子一出笼就立马被抢购一空,日均营业额超过1000元,去年除夕更是突破了5000元。有趣的是,这间铺子并非传承已久的“老字号”,而只是一家开业不到两年的街头小店。为何它能让市民趋之若鹜?这还得从包子铺老板吴丽芬说起。

“虽然每天卖包子,但常常忙得自己都来不及吃上一口包子。”吴丽芬笑着说。如今,她的包子铺远近闻名,身为80后创业者,她本人也因为包子成了“网红”。

为什么会想到卖包子?这还得从2015年说起。在一次家庭聚餐中,平时特别爱吃包子的吴丽芬母女为亲友们“露了一手”,没想到热腾腾出笼的红糖包子获得了亲友们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建议她把做包子的好手艺推向市场。

“一开始没有直接开店,只在微信朋友圈里做推广,我和妈妈约定,她管做,我管卖,要是有戏,再从长计议。”当时在云和县城一家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的吴丽芬,对“上街卖包子”的做法还有顾虑,“有点拉不下面子,所以选择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在2015年7月23日,是吴丽芬在朋友圈尝试卖包子的第一天。出乎她意料的是,不到24小时内,通过微信下单、送包子上门的方式,每只售价一元钱的包子便卖出了500多个。

火爆的商机打消了吴丽芬的疑虑,坚定了她创业的信心。几天后,吴丽芬辞去了从事八年的财务工作,一心一意做起了“包子姐”。

凭着独特的口味和扎实的手艺,吴丽芬制作的红糖包子率先在云和街头打开了市场。随着客源的增多,吴丽芬根据客户的建议不断改良馅料配比,如今她的包子铺渐渐有了三款“明星产品”:红糖包子、五仁包子和大肉包。

在吴丽芬的面点制作坊里,记者看到了堆积如山的笼屉,大大小小足有二三十个。

“从去年7月到现在,一共换过3批笼屉,前后有100多个。”吴丽芬告诉记者,最初使用的是金属材质的笼屉,但是由于水汽挥发的原因,蒸出来的馒头和包子底部会沾水,导致卖相受影响。没多久,她换了第二批竹编笼屉,虽然蒸包子的效果不错,但笼屉本身却不耐用,加上每天制作包子的数量较大,只用了两个多月,笼屉骨架就全蒸散了。“现在用的是金属框架的竹面笼屉,兼具两种质材的优势,效果好又耐用。”吴丽芬说。

每天凌晨3时,吴丽芬的包子铺就开始忙碌起来。父亲吴根生专职负责和面:“一般的包子面只发酵一次,但我觉得口感不好,所以坚持二次发酵。”老吴一边查看面的发酵程度,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吴丽芬的母亲王爱华,则在一旁认真地制作包子馅。“肉包好不好吃,关键看两点,一是肉馅质量必须好,12元一公斤的猪肉口感明显差很多,所以我们选用的是28元一公斤的五花肉,肉馅嚼起来更劲道,所以我家的肉包敢卖3元一只依然供不应求。二是肉不能剁太碎,肉馅必须是颗粒状,一口下去,肉汁四溢、劲爽弹牙、肉粒分明,这才能让顾客一口就吃出肉的品质。”王爱华说。

每天凌晨4时30分,面团发酵好后,制作包子的工作就正式开始了。只见王爱华将面团揉捏着拍在操作台上,熟练地撒了把面粉,继续反复搓揉摔打,接着用五个手指按了按,感到弹度适中了,再将面团搓成长条状,一个接一个地揪下婴儿拳头般大小的面疙瘩,整齐码在操作台上。然后,她拿起一个小面疙瘩猛地一拍、压扁,用擀面杖擀皮、填馅、捏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一个笼屉能装16只包子,中间留有空隙,做好一屉后晾着二次发酵,接着做下一屉,往复循环……等待30分钟后,第一屉包子终于架上了蒸笼。

清晨6时30分,吴丽芬准备出摊了。卖包子的地点就在菜市路口,那里到处是晨练和卖菜的人,非常热闹。开摊不到一分钟,一个小伙子就骑着一辆电瓶车过来了。“来2个高粱面的红糖包。”说话间,他轻车熟路地递上2元钱,而吴丽芬则打开笼屉盖子,扯下一只小塑料袋抓起两只红糖包子,递给顾客的同时将收回的2元硬币熟练地丢进了零钱盒里。

“这就算开始了,从现在到早上8时,我基本是忙得连坐下歇会儿的工夫都没有。”吴丽芬笑着说。不一会儿,三五成群的客人就围了过来,这个小摊前再也没有空闲的时间,客人总是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

上午8时40分,吴丽芬收摊回家。肉包和红糖包都有不错的销量,一大早,就进账1300多元。

除了早上出摊,针对上班族常在傍晚下班后顺手带干粮回家的习惯,吴丽芬在下午也照常做生意,“有时候,下午的生意更好。”除了吴丽芬,丈夫陈孙俊也一起卖包子,顺路时还“兼职”送外卖。

“虽然起早贪黑非常辛苦,但我觉得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我希望能把生意进一步做大,三年后注册品牌,让大家都来加盟。”吴丽芬笑着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