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灾促大干,只为浙江大地富足安康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浙江日报

整治山塘,畅通沟渠,改造圩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更兼大力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体制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两大改革试点,农村水利的全方位推进,正快速提升我省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大灾促大干,只为浙江大地富足安康

——我省深入推进农村水利工作

文/苍海

2013年,于我省水利而言,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一年。7月至8月,我省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国庆期间,“菲特”强台风带来长时间大范围强降雨,部分地区面雨量达到百年一遇,宁波、嘉兴、温州等多地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然而,极端高温干旱灾害中,我省传统旱区没有发生大的旱情,城乡供水基本正常,2000余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的农业生产没有遭受大的影响;在防御“菲特”强台风中,各类水库、堤防等水利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这一切,得益于我省对水利工作的一贯高度重视,水利投入不断加大,水利建设深入开展,一大批区域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防洪除涝骨干工程等相继建成,一大批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一大批中小河流得到有效治理,一大批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明显加强,有效提高了我省的抗灾减灾能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农村水利工程长效化管理改革等工作全面深入推进,不断夯实“三农”发展根基,为我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大的水利支撑。立足民生 标准水平提起来

标准化,这一现代工业领域的专有名词,以其严格的标准规范保障了工业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今,这一概念已被引入我省农田水利建设中。

我省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围绕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发展高标准旱涝保收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为核心,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加以稳步推进。2012年,全省新增旱涝保收面积96万亩、扩大灌溉面积87万亩、新增固定式喷微灌面积36万亩,完成1万~10万方山塘综合整治2137座、杭嘉湖圩区综合整治46万亩、渠道改造长度8101公里。今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全省新增旱涝保收面积76万亩、扩大灌溉面积61万亩、新增固定式喷微灌面积27.57万亩,完成1万~10万方山塘综合整治1414座、杭嘉湖圩区综合整治38万亩、渠道改造长度6115公里。

目前,全省有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任务的县(市、区)共计83个,其中71个专门成立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或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挂帅,县府办、农办、财政、农业、国土、林业、粮食和水利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明确责任和分工。许多县(市、区)与所辖各乡镇(街道)签订责任书,细化年度目标任务,并将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工作列入乡镇(街道)年度重要考核内容之一。

财政主导,整合力量。为加快推进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我省各地纷纷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并规定从土地出让金收益部分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出不低于20%的要求。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县级以上财政资金投入占75%左右。2013年1月1日至11月30日,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同时完善部门投入机制,按“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将现有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各类项目资金,整合捆绑使用,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政策补助,更好地发挥项目资金的综合效应。群众筹资方面,按照水利建设“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通过“一事一议”等形式,由受益区群众筹资筹劳,筹措一定比例的项目建设资金。

大规模的投入,使得我省惠农强农的水利基础得以强化,效益明显。实施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以来,我省新建和改造一大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切实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今年遭受极端高温干旱灾害,2000余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的农业生产没有遭受大的影响,传统旱区没有发生大的旱情。如位于铜山源灌区最末端的横山镇4500亩农田无雨则旱,去年建成了刘家支渠,今年大旱农田郁郁葱葱;开化、嵊州等山丘区,建设经济林园地喷微灌工程,年初建成就发挥了显著的抗旱效益。同时,遭受“菲特”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时,桐乡市14个行政村的远程智能管理控制泵站调度运行及时,智能泵站排涝显成效;嘉善县2012年加高加固圩堤106公里,新建、改建排涝站、水闸多座,排涝减灾效果明显。

农村水利另一个民生工程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早在200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解决农村供水问题上力度最强、规模最大、受益最广、速度最快的一项农村公益性工程。至去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32.7亿元,解决了近2万个村1860余万农村人口和62万多农村学校师生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全省农村自来水覆盖率由2002年的62.6%提高到2012年的97%,被广大农民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群众最满意的实事”。2010年省委宣传部、浙江大学、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联合举办“浙江省十大民生工程”评选活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获得“浙江省十大民生工程”荣誉。今年1月1日,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为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农村供水建设和管理水平,保障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经反复修改完善,《浙江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办法》对农村供水管理机构和管理经费、规划建设标准、供水安全措施以及供水政策举措都做了规定,我省农村供水正式步入法制化轨道。抓细抓实 重点县建设快起来

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抓手是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即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这是中央为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彻底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决策。对此,我省各级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抓细抓实,年度绩效考评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规划先行。我省及早谋划,规划先行,将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列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必要条件之一。“十二五”开局之初,我省第二至第五批共52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全部完成县级农田水利规划编制,并通过省级审查和县级审批。省级及时完成《浙江省农田水利“十二五”建设规划》修编。

创新推选机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继续采用申报材料考核和现场陈述考评相结合,按综合分由高到低依次录取的方式开展第五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推选工作。同时,明确申报材料考核和现场陈述考评各占50%的权重,最终得出各县的综合得分与排序,成绩当场公布。在整个审核、评分过程中,省财政厅和省水利厅监察室进行全程监督,并负责汇总分数和公布最后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得分结果和国家分配我省的重点县名额,确定岱山县等16个县为第五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并在浙江省财政厅门户网站和浙江水利网上进行公示。

提高申报效率。在进一步规范申报文本、明确技术要求的同时,我省全面实施网上申报。重点县所有项目全部通过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报送,评审专家在系统中实时反馈修改意见,各重点县根据专家反馈意见修改完善。我省在将立项文件、三年建设方案和标准文本及时送达财政部和水利部的同时,全力做好实施方案编制及批复的准备工作。国家合规性审查意见反馈后,我省即刻下达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批复文件,各重点县马上启动工程招投标程序。

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多渠道筹措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2013年,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达到60794万元,其中重点县建设投入为39181万元(含绩效考评奖励资金581万元)。同时,综合各县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差异,我省对重点县实行了分类分档补助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县的补助力度。各重点县积极安排专项资金,落实项目补助资金。

加强资金整合。2013年,省级整合财政资金53919万元用于重点县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各县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积极制定资金整合方案并获当地政府审批通过,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发展等相关资金,集中投入,分口实施,整体推进,积极提升项目区综合效益。

2013年,我省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总投资11418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86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38600万元、市县安排资金36982万元。启动整治1万~10万方山塘560座,灌区新建和防渗衬砌渠道1853公里、新建和改造泵站546座、新建和改建水闸及其他配套建筑物70座,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55万亩,通过项目实施,预计新增供水能力5552万方,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79.57万亩。先行先试 两大改革动起来

农村水利要发挥应有效益,必须有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和服务体系。2011年,我省被水利部确定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试点省份。2012年,我省又被确认为全国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在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中,我省把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村级水务员队伍建设、水利物业市场培育等作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解决基层水利管理和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自身建设“内外兼修”,提高能力。硬件配备方面,启动基层水利站标准化建设,纳入农田水利建设内容。运行机制方面,鼓励基层水利机构拓展服务领域,建立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软实力提升方面,严格准入门槛,水利员持证上岗,推行首席水利员制度,带动基层队伍素质提升。

组织架构“官民互动”,网格管理。形成“县(市、区)水利局+流域(区域)站+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利站+农村水利会+村级水务员+水利工程物业管理企业”的条块结合、官民互动服务组织网络,解决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的管护和服务问题。

体系设计“长短互补”,有效对接。建立起以镇(乡、街道)防汛防台指挥部为单位,以行政村(社区)防汛防台工作组为单元,以自然村、居民区、企事业单位、水库山塘、堤防海塘、山洪与地质灾害易发区、危房、公路危险区、船只、避灾场所等责任区为网格的基层防汛防台组织体系。改革中,充分考虑基层防汛防台体系的有效结合,取长补短,加强防汛抢险力量和应急能力。

目前,全省已建有1023个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其中流域站151个、乡镇站365个、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综合站507个;基层水利员编制3002个,登记在册2950名,在编在岗2560人,其中首席水利员154名。39个县(市、区)建立了12724名村级农民水务员队伍;32个县(市、区)建立了377个农民水利合作组织;79个县(市、区)已落实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并出台了管理办法。组建了30家专业化水利工程物业管理企业。基层防汛防台组织全覆盖,全省1480个镇(乡、街道)、30598个行政村(社区)都延伸建立了以自然村、居民区、企事业单位等责任区为网格的基层防汛防台组织体系。

我省小型水利工程运行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管理体制改革两大部分。建设管理方面重点是简政放权,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财政资金绩效。运行管理方面重点是晰权确权,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厘清管理事权,明确管护主体,落实财政管护资金。

明晰工程产权,逐步登记确权。个人投资兴建的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工程,产权归投资者所有,或按投资者意愿确定产权归属;受益户共同出资兴建的工程,产权归受益户共同所有;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的工程,产权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工程,产权归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水利合作组织所有,具体如何界定,由试点县(市、区)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和国家有关规定确定。产权归属已明晰的工程,维持现有产权归属关系。

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创新管护模式。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专业化集中管理及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在确保工程安全、公益属性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也可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搞活经营权。

建立考核机制,落实管护经费。原则上管护经费由工程产权所有者负责筹集,对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财政适当给予补助。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小型水利工程管护。通过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以及其他水利规费收入,安排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积极探索完善“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机制,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同时,建立财政补助经费考核奖补机制,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根据管护实效进行补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