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融媒体记者 杜文双摄
□ 刘志彪 孔令池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他说,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2020年6月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由江苏省提出的“加快沿沪宁合产业创新带(G42)发展,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带”得到了参会各方的肯定,并列入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2020年度工作计划。南京是全国少有的兼备科教资源丰富和产业基础雄厚双重优势的城市之一,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做出南京贡献,可以通过打造沪宁合产业创新带,有效串联起上海和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充分发挥科创优势、产业优势和开放优势等,在技术研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生产能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业态的产业转化,形成与G60科创走廊的互补和互动,进而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不断培育和发展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来说,在打造沪宁合产业创新带过程中,南京要集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作为,通过产业链“链长制”驱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重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打造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致力于产业领域的技术研究及产业转化工作,培育壮大产业链“链主”,提升产业的控制能力,进而在沪宁合产业创新带中形成一条或若干条产业链集群,在产业链集群内,厚植“隐形冠军”的成长土壤,弥补产业链核心短板,在集群与集群间,通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链的协调和分工。
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贯通知识创造到应用渠道
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关键在于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积极顺应科技创新与产业互动融合的现实需求,通过产业化导向贯通知识创造到知识应用的渠道。
首先,南京应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通过产业链链长的协调和引导,实现沪宁合产业创新带中产学研各方科创资源和能力的整合,进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人才链、完善资金链,最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无缝对接,形成“政产学研”开放合作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其次,大力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南京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学习德国双元教育体制,由企业和学校通力合作,促使理论学习在高校展开,实践教学主要在企业通过实训完成。与此同时,提升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准确定位,确保双元制教育是“精英”教育而非“次等”教育。除此之外,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机制,提升高级应用型人才相应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拓宽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成长通道。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等。
再次,南京可以鼓励沪宁合产业创新带中各方通过自愿合作方式采用资金、设备、人才、技术等不同类型的资产入股,组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负责专业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和产业化;跨界融合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个性化、订单式的研发创新服务;组织协同推进重大工程和科研攻关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推动重大产业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整合;构建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通道,提出解决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等等。运营管理方面,可以借鉴霍朗恩霍夫协会等成功经验,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合理设置“理事会+专业管理团队+专家委员会”三级治理结构,探索形成示范引领全国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
培育壮大产业链“链主”,实现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突破
培育壮大产业链“链主”。所谓“链主”,必须在生产成本、资源掌控、技术或专利特权、营销网络控制等某个方面具有其他企业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优势,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支配地位,在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拥有非常大的话语权,能够对产业链中的其他参与主体产生影响。产业链是由链主发展的,南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培育壮大链主型企业。
一是推进以大数据网络分析作为支持的零售企业的大型化,通过加盟或者并购实现连锁经营,进而掌控上游的供应商资源、下游的客户资源,降低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拥有提供相关的研发设计服务以及仓储、加工等配套服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快速、正确地适应市场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重点抓好企业品牌的建设、核心价值的提炼以及推广。
二是沿着“制造—零售”产业链进行前向的纵向一体化投资活动,或者鼓励制造企业收购兼并国外的品牌、网络、广告、营销系统,并着力于解决其资金短缺的“瓶颈”和非经济因素障碍等,推动具有“链主”潜质龙头企业的集团化和规模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大力整合现有技术,
由以单一技术突破为主向单一技术突破与多项技术集成相结合转变,进而实现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以此产生产业链上的“链主”效应。
推进产业链招商,加快形成若干产业链集群
加快形成若干产业链集群。针对未来产业链出现纵向分工缩短和横向分工区域化集聚的可能,南京可以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在沪宁合产业创新带中重点打造一条或若干条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联系紧密、供应链集约高效、规模庞大的产业链集群。
一是改变传统政策性招商模式,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实现由单个产业环节点扩展到整个产业链的专业性招商与整合招商,在分析本地产业链的基础上,通过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改善或提升产业配套性,进而打造产业链集群,形成倍增效应,进而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二是为产业链集群提供领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集群内共享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一般来说,集群内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服务越健全,对于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及企业的吸引力越强,集群效应也会越大,反之会制约产业链集群的发展壮大。在打造产业链集群的过程中,原创性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属性,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充分提供,在这些领域政府可以借力“链长制”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是为培育产业链集群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不断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持续优化专业公共服务环境,努力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消除企业进入集群的壁垒,有效打破封锁和垄断,规范约束不正当竞争,建立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挖掘扶持“隐形冠军”
挖掘扶持“隐形冠军”。所谓“隐形冠军”,是指那些在细分市场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却不被公众所知晓的中小企业,具有技术或知识含量高、价值增值或附加值大的特点,在产业链中处于关键环节或者叫“七寸”环节。
南京挖掘扶持“隐形冠军”,在短期内,对于有“隐形冠军”潜质的企业,可以帮助其利用专利库数据库,查询“卡脖子”技术的研发机构和掌控人的信息,进而有的放矢地挖掘该项核心技术和人才,并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工艺改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进而弥补产业链中关键技术和环节的缺失和瓶颈;从中长期来看,需要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可以从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激发原始创新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评价体系与环境的构建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信用等制度建设方面着手,支持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努力向“隐形冠军”方向发展。
此外,积极引导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和服务近乎“苛刻”的消费心态和意识,在此基础上,促使企业主动适应其成长的消费土壤,充分发挥其执着的工匠精神,以专业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完善各个经营环节,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在产品、服务质量、技术创新、材料等方面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着力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技术带动突破行政壁垒
着力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除了是为更大幅度地提高资本相对劳动的边际产出,促进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作为打破地区市场分割壁垒的物质基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形成大平台、大网络、大数据,加速信息等要素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加快不同地区间的市场一体化进程,实现以技术带动突破行政区划下存在的制度壁垒、多头管理和利益冲突的局面,进而推动沪宁合产业创新带中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
当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应极力避免回到“大水漫灌”老路,促使其规划布局走向“一张图”,不断加强地区间共建共享,进而实现沪宁合产业创新带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能力及配置效率的提升。此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前景和收益回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要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由政府搭台,依靠市场化投资,大力拓展商业资本、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以及外资等各种市场化投资渠道,进而建立起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以及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
(作者刘志彪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孔令池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