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生动表达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

□ 王学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诠释和集中表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2020年6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生动而集中的表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崭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进一步铿锵有力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基本而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相比较而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色。其中,“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体现得格外鲜明。例如,第三卷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专题,收录了《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文稿。其他专题中亦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等重要文章。这与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群众史观认为,历史并非个别英雄人物创造的,恰恰相反,人民群众乃是社会实践的真正主体、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性作用。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全部财富(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乃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对此,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人民中心论”的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新时代中国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问题导向”亦十分凸显。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事实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是新时代思维的理论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地体现出“及时回应时代呼声、致力解决实践问题”这一“问题导向”,第三卷非常鲜明地坚持了这一特点。第三卷既包含一些宏大问题,例如,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治理体系建设问题设置了“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专题,同时也关涉一些比较微观、比较具体的问题,如第三卷收录了诸如《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等专门的针对性论述。“于细微处见精神”,这些针对性的论述亦彰显了鲜明的“问题导向”。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不断谱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亦在不断充实和丰富,并日益成为科学、系统、深刻的思想理论体系。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十分清晰地反映和记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历程。

(作者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18MLC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