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如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全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出版发行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认真系统地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并把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结合起来学,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理论贡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共十九个专题,坚持党的领导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突出位置,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制度体系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愈发显现,“中国之治”正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解码“中国之治”,根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拥有目标引领、制度建构、联系群众和聚合思想等方面的卓越领导与治理能力,能够创造出新型而先进的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之治”提供目标引领
国家要“大治”,必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契合人民需要的发展目标及规划,这样才能使社会发展有方向、人民生活有奔头。这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在建立之初就提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纲领,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后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绘就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目标的提出和逐步达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规律、世情国情党情和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精准把握,印证了党的初心和领导力,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为实现“中国之治”提供了生生不竭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之治”筑牢群众基础
任何有效的国家治理既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也要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而群众的参与程度又与执政党的性质及政府的执政宗旨关系很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自己的全部奋斗实践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人民至上”的执政逻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旨归。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正因为无一党之私的光明磊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才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党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才会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中国之治”才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之治”搭建制度框架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现代国家治理尤其需要制度保障和支持,而制度建构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形成一整套卓有成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搭建了国家治理的“四梁八柱”,包括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治理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体系、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体系、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体系及党和国家监督制度体系等。在这些制度框架中,党的领导处于“顶梁柱”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执政的规范化、民主化和科学化,不断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制度优势转化为执政效能,保证了社会运作顺畅和人民安居乐业,为“中国之治”奠定了制度基石。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之治”凝聚思想共识
在高度分殊化的现代社会,有效的国家治理需要基本的社会共识。而作为社会治理“软件系统”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就起到“黏合剂”的作用,能够把利益多元、价值多样的阶层和群体进行有效整合。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直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把它作为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力量,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思想武器。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国家治理必将陷于大乱。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具有铸魂定向、凝聚共识、团结人民的关键作用。同时,为了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汇聚社会正能量,中国共产党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统一思想认识、维护社会系统正常运转、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中国共产党还特别注意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整合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归属,对培养共同体意识和维护社会秩序,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有重要作用。
“中国之治”的华丽篇章已经开启。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尤其是其中的第二个、第三个专题,我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其他各方面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只有更好地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引领“中国之治”迈向更高境界。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的战略思维与实践路径研究”(19VSZ003)和江苏省社科基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落实路径研究”(19ZTB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