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北新区: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新主城”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

基因大厦

滨江生态岸线

南医大四附院京新院区

五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南京发展的高度;五年,是一次跨越,丈量着南京发展的幅度。

“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凝心聚力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三大攻坚战取得重要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站在“十三五”即将收官的时间点回望,本报推出“辉煌‘十三五’

奋进新征程”特刊,总结回顾五年来我市各区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激励全市上下接力奋斗、锐意进取,继续汇聚起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磅礴力量。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春华秋实。

“十三五”期间,江北新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跨越式发展,江北大地发生着沧桑巨变。紧扣“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和“两城一中心”产业布局,江北新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能力、产业转型、城市功能、人居品质均实现大幅提升和明显改善,一座宜居宜业宜创的“江北新主城”加速崛起。

五年来,新区人口净增100万,总人口超过280万;经济总量净增130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投等主要指标实现翻番;综合实力位居19个国家级新区第6位……江北新区用这些“硬核数字”,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十三五”答卷。

创新驱动

汇聚全球创新资源

11月23日,国际技术系列路演——新型电子光电子技术专场在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如期举行,再一次将全球新型光电子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的目光牵引在一起。来自剑桥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等与路演项目代表、企业家、投资人共同就项目的市场前景、产品转化等开展线上研讨。这是一次创新力的集中展示,也是江北新区聚焦国际高端创新资源的一个缩影。

今年4月,江北新区“121”创新社区揭牌,首批6家创新社区按照“产业有方向、创新有主体、孵化有生态、公共服务有品质”的建设标准,加速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精品型复合功能区。“121”创新社区,正成为江北新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创新,一直都是江北新区最鲜明的底色、最内在的基因。

“十三五”期间,江北新区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集聚全球优质资源、破题科技成果转化等为抓手,走出了一条“改革引领、产业引航、国际化引路”的创新发展路径。

五年间,通过深化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合作,引进、孵化500多家创新型企业,创新要素加速向新区集聚;通过大力实施“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中外院士近60名,国家级人才百余人,科技工作人员4万余人,高端人才加速向新区流动;通过加强与一流名校、顶尖人才交流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累计签约新型研发机构77家,研创经济在新区加速成型。

从2017年到2019年,新区持续三年专利授权年均增长率达30%,PCT国际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达48%,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率达21%,知识产权创造增速和创造质效位列全市第一。

产业发展

建设“两城一中心”

10月22日,备受学界、业界期待的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在江北新区揭牌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以集成电路产业命名,关注产业人才培养的大学。集成电路大学揭牌,意味着新区在建设“芯片之城”的道路上,再次迈出坚实的步伐。

今年7月,世和基因中国总部基地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对于江北新区“基因之城”的建设而言,该项目的建成,将是又一个显著的产业地标。这家从新区“由零开始”的企业,如今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已成为行业标杆企业。

“十三五”期间,江北新区确立“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方向,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

五年前,“芯片之城”从零起步,经过快速发展,目前新区已集聚400余家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不仅有华大半导体、展讯通信、中星微电子等芯片设计领域国内排名前十的企业落户新区;全球集成电路知名企业安谋电子、新思科技、铿腾电子也纷纷布局江北新区;此外,华为江苏鲲鹏生态产业基地、网易南京数字产业创新发展项目、创意电子、中科芯等一大批重点项目也纷至沓来,南京江北新区“芯片之城”集聚效应显现。

五年来,“基因之城”集成超越,新区生命健康产业链从180余家企业增长到今天的900多家,涵盖医药研发、生物制药、诊断试剂、基因检测、医疗器械、医药销售、健康服务等上下游环节,其中,多家企业已在主板、创业板上市,微创医学是南京市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经过5年的发展,新区生命健康产业从营收规模不足150亿元,发展到今年将突破1000亿元。

五年间,“新金融中心”逐步成型,通过培育“金融+科技”新业态、打造“基金+产业”新模式,让金融活水为产业链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赋能。目前已集聚新金融企业400余家,资产规模超5000亿元。

环境提升

打造绿色宜居空间

5万平方米大草坪、1公里樱花大道,眼下,总面积17万平方米的江北新区定山城市客厅已初具规模,待来年,春风又绿江“北”岸。这块展示新主城的全新风光岸线,将是南京规划的九大滨江城市客厅中第一个建成的“会客厅”。

长江岸线之变,代表着新区的生态之变。“我们高标准建设定山、绿水湾两大城市客厅,一体推进生态修复、风貌保护、文脉延续、品质提升,切实提高公共开放性、交通可达性、配套完善性,着力打造‘还江于民’的城市滨水新空间和展示南京高质量发展成果的人文景观带。”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绿色,是江北新区生产生活的第一底色。“十三五”以来,聚焦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江北新区构建了生态和谐“新局面”。

五年间,新区将长江大保护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紧密结合,按照“查、测、溯、治”四个步骤,对长江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勘查整治,并根据河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河一策”的整治计划。已完成了建成区45条黑臭水体消黑、9条入江支流达标整治。目前,新区5个街道219个自然村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已完成,污水处理率达到85%。

山清水秀了,空气质量也不能落后,新区聚焦大气治理,今年1-10月,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6.1%,较去年同期上升15.2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6.6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26.1%。

在新材料科技园等重点区域,新区推动108家化工企业改造升级,铁腕关停高能耗、不符合安全环保标准的企业20余家。

聚焦空气、水、土壤,新区全力打造天蓝、水清、岸绿的美丽家园,切实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环境。

民生改善

提升群众幸福感

“五桥的开通,为我们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工作生活都更加便捷。”本月24日,南京长江五桥正式开通的消息,让在新区研创园工作的嵇梦琪十分激动,往后只需10分钟,她即可开车穿越长江,通勤时间大幅缩短。

12月18日,南医大四附院京新院区正式启用,让桥北地区50万人民有了“家门口”的综合性医院,多年来“看病不过江”的愿景照进现实;12月17日,新区首个暖居试点工程启动,将集中供暖送入安置房小区,圆了一批“南方人”的冬日温暖梦。

随着一项项振奋人心的民生工程接连落地,新区居民享受到了丰硕的“民生果实”。

五年来,新区实施教育建设项目60多个,总投资超百亿,仅2020年就有16个教育建设项目交付,增加中小学和学龄前学位约2.1万个,基本解决孩子“入学难”的突出问题。除了引进鼓楼幼儿园、南京一中等本市名校外,还引进了托马斯实验学校、金地未来学校等优质民办学校,新区还积极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流高校合作,给老百姓更多的教育选择。

五年来,新区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医疗中心,引进中大、鼓楼、南医大四附院、国际眼科、红瑞糖尿病中心等一批优质医疗和专科资源;创建省级社区医院1家,建成省、市级基层特色科室14个。近年来,新区累计为61万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组建了81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居民的健康服务获得感不断增强。

五年来,新区实现了11条通道连接长江两岸,骨干快速路网基本成形。此外,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救助体制、优化助残服务、提升就业创业服务等方面,新区也一直在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朝着“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奋力迈进。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李都 夏思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