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宁摄
刘海屏、盲孔屏、全面屏、瀑布屏……全球各手机生产商为吸引消费者,在屏幕上不断推陈出新,花样各异。
南京群志光电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手机面板生产制造,近年来不断加快智能制造建设,在工业互联网赋能下,产能再创新高,良品率不断提升,是华为、OPPO、VIVO、索尼等50余家企业的面板供应商,在世界显示屏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机器人贴合面板仅需4秒
在群志光电MOD一厂,整条生产线像一列运行的地铁列车,透过车窗可以看到车厢内,一台台精密设备不断地在小小的手机面板上“跳舞”,完成绑定、贴合、焊接等一道道工序。
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只有零星几名身穿无尘服的生产工人,或在补料、或在复判。
在其中一节“车厢”,记者看到,机械手臂正在将触控面板与玻璃贴合。一厂厂长江明儒介绍说,手机面板主要由玻璃、触控面板和背光组成,这一道将玻璃与触控面板贴合的工序,原先人工需要18秒,而现在全自动贴合仅需4秒。
在生产线的终端,几台机械手臂站在“点灯”岗位上,在背光源条件下对出产的面板进行智能检测,并从中挑选出不良品。
这些不良品陆续转到了彭建飞手中。“最初一条线需要10人左右,现在机台自动点灯,只需要一两人复判即可。”彭建飞来公司已8年,一直从事“点灯”岗位。
“为了保证产品的良品率,机器人智能检测时按照严检模式,可能会造成一些误判,需要人工复判,把其中的良品挑出来。”江明儒告诉记者。
生产车间旁的一个单独房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里是舰桥室,是整个生产线的大脑。”生产排程组长肖兰兰告诉记者,众多屏幕24小时监控着整个生产流程,且每分钟跟踪1次,指挥一条条生产线安全稳定运行。
自动补正系统提升良品率
“随着智能手机不断发展,对面板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对面板生产企业的挑战也越来越大。”群志光电总经理徐世贤说,根据母公司制定的INX4.0战略部署,南京群志光电2016年开始加快智能化建设进程,制造执行系统(MES)、资源计划管理系统(SA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等应用于企业生产、制造、工程和商务等各个方面。
在智能手机的屏幕底部,绑定着毫米级的IC,其精准度直接影响到触控屏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良品率是企业的生命线,如果达不到高标准,会影响到企业的拿货量。”徐世贤说,他们之前安排了大量的人工检验,生产线上26人分坐两排,在快速传动的生产线上靠肉眼去鉴别,漏检率仍达到了1.2%。
在推进智能制造进程中,群志光电打造了高精度自动补正系统,检验这一关交由检验机台智能完成,原先26名工人减少到3人,而漏检率则降低到0.3%以内。
“系统设置了3片一检,一旦发现问题,便即时将信息传递给智能生产线,做到自动补正。”徐世贤说,这在大大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产能提升了30%。
同时,出产良品率的提升,让群志光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徐世贤告诉记者,今年在疫情影响下,群志光电仅用两个月便达到满产,目前订单一直排满到年底。
AI自主学习“错题”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为最大发挥智能制造的威力,群志光电设有独立的研发机构,包含工程部及技术服务部,工程部负责产品工艺本地化的技术改良,技术服务部负责自动化设备的自主研发及改进。
研发机构自2018年起将AI技术引入到产品生产线上,与智能设备相互配合。“例如,将背光焊接到玻璃上,光源通电后亮不亮是检验质量的关键。”工程一部经理姜孝康说,如果说漏检不良品是“做错题”,那么AI不断自主学习后,今后遇到类似的“错题”不会再做错,从而提高良品率。
徐世贤告诉记者,公司独立的研发场地面积为400余平方米,研发团队从2016年的20余人增长至目前60余人,由10—15年工作经验的项目负责人、项目实施主管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立足于自主研发和不断创新。
智能手机面板行业有别于其他传统型行业,其产品的变化速度非常快。例如汽车产业要5年才会推出一款新车,而手机行业是每半年一次新机发布会,这样的速度不仅带来了屏幕尺寸的不断变化,也带来了更多的新制程、新技术。
“在智能制造赋能下,公司研发机构不断将最新前沿技术运用到制造业中,让企业面对市场变化都能与时俱进,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徐世贤表示。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