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邮湖畔芡实圆苏皖芡农喜丰收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

芡农们正在加工处理芡实。

“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鸡头米,学名“芡实”,生长在池塘、湖泊中,花开似鸡冠,果实浑身带刺,毛茸茸的,看上去很像公鸡头,因而被人们称作鸡头米。最近一段时间,高邮湖畔,从安徽天长,到江苏淮安、扬州,绿色的芡叶铺满水面,层层叠叠,芡农们忙碌地采摘着芡实,又是一个丰收年。

芡实之乡长出脱贫“金豆豆”

“芡实遍芳塘,明珠截锦囊。风流熏麝气,包裹借荷香。”当下正是芡实采收旺季,在“芡实小镇”铜城镇,跟着天长市铜城芡实协会会长、天长市龙岗龙腾芡实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庭忠,记者来到高邮湖天长段。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天长河湖交错、水网密布,种植芡实成了当地老百姓的“习惯”。尤其是高邮湖畔的铜城镇龙岗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芡实。“龙岗老百姓种芡实有200年的历史,但快速发展是在最近20年,从自然生长、粗加工向精细化种植、深加工发展。”陈庭忠说。

2012年底,铜城镇政府与合作社共建了龙岗芡实大市场,成为皖东规模最大的芡实市场。建立市场后,分工更细致、市场也更规范,逐步打响了“龙岗芡实”品牌。当地芡实的价格也节节攀升,从最初的3元/斤涨到了60元/斤,芡农的收入自然水涨船高。据统计,2019年天长农民年收入为20181元,种植芡实的农民年收入为25763元,比普通农民高出27.66%。

小小的芡实果,已然成为致富金豆豆。目前,天长市内芡实种植面积达5.5万亩,在外地承包经营的芡实种植水面超过10万亩。从业人员2.1万人,全年一二三产融合产值达17.6亿余元。

在向外“扩张”致富的同时,天长芡农还带动了其他地区的脱贫工作。天长人钱会明联合30余名合伙人在阜阳市阜南县老观乡流转水洼地10700亩,办公司建基地,种植芡实8800亩,其他水田养殖小龙虾和鳜鱼。现在,每天有30多名贫困户在基地从事除草、清淤等工作,每人每天可以收入100元。

如今,“天长龙岗芡实”被认证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岗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昨天,天长市第三届千秋剥菓节拉开帷幕。陈庭忠感慨万千:“没想到,咱们芡农也有了自己的节日,天长的芡实产业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跨区合作让小芡实异地开花结果

高邮湖水质清澈、土地肥沃,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其产的芡实颗粒大、饱满。因此,在高邮湖畔,如龙岗社区这样因芡实致富的集体和个人有很多。各种跨区种植的合作社,也将芡实产业扎根在全国各地,他们让小芡实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推动了芡实大市场的形成,让合作社产业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一支生力军。

在距离龙岗数十公里外的淮安金湖县银涂镇五星村的芡实田里,碧绿的圆叶贴水而展,形似“鸡头”的青紫色果实钻出水面,成数排列,在绿树的映衬之下,蔚为壮观。

在五星村,有一位苏北“鸡头王”张涛,他四处寻找适宜种植的水塘,湖南、河北、安徽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渐渐地,他的芡实种植、销售走上了正轨,产品逐步远销广东、福建等地,苏北“鸡头王”的名声不胫而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涛种植芡实取得了成功,但是他并没有止步,而是把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把种植芡实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围农民,并成立了五星水生蔬菜合作社。在张涛的合作社中,以前的困难户不但摆脱了贫困,而且大多数家庭都建起了小别墅,目前村里“千万富翁”达到20多户、“百万富翁”达到100多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160多户。

同时,张涛还投资1000万元,在高邮湖边建起一个大型的水产品批发和加工大市场,对当地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了很多周边的经销商前来,让农民的鱼、蟹、芡实、水蛭等水产品能卖出一个好价钱,使芡实种植户和水产养殖户有稳定的收益,为广大渔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今的五星村,已经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明星村”。

高邮湖畔芡实产业越做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前来收购芡实,在网上也能轻松买到高邮湖畔的芡实。而且,每到芡实丰收的季节,周边县市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南京市民更是不出南京都能直接买到最新鲜的龙岗芡实,“我们在南京的浦口等周边地区开设了门市部,南京市民在当地就吃到龙岗的芡实了。”陈庭忠颇为自豪。

通讯员 占家智 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琪 周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