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摄

□ 郑琼洁 苏健 余杨

2019年,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整车产量以7万多辆的绝对领先优势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南京有3家新能源汽车跻身“高成长性企业”榜单。依据《南京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打造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继续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优势明显

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南京相继出台《南京市“十三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南京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关于调整

2019

年南京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标准的通知》等行动计划、推广方案、补贴政策,从终端补贴、基建补助、规范标准、政府采购等多方面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南京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培养高质量、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突破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及整车制造的核心技术水平。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有市级以上技术研究中心3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8家、市级22家。

产业链条更加完整,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本形成,整车制造、汽车空调等核心零部件、电池、电动附件生产以及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产业规模在全省排名第一。目前,全市汽车企业超过300家,其中整车生产企业3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260多家,轿车、轻型客车、大中型客车、轻型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微型车等系列汽车品种齐全。

空间布局体系日趋优化,“一带四基地”初步形成。南京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配套企业集聚在溧水、江宁、南京经开区、江北新区,以这四大制造基地为中心向周边延伸。汽车物流以及相关服务行业主要聚集在外秦淮河流域经绕城公路到江北一带,初步形成“一带四基地”格局,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特色鲜明、优势互补。

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尚有短板

关键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南京在包括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和包括储能装置制造、供能装置制造、汽车零部件配件制造等在内的基础共性技术方面,与先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数量TOP15汽车企业中,国内企业占据10席,南京本地车企无一上榜。作为核心部件的主控芯片和单机片长期依赖进口,IGBT等功率元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整车和动力电池研发创新能力不足。

基础设施总体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南京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尚处于初步成长阶段,加氢、充电桩、信息通信、道路交通等建设尚在摸索,基础设施总体规划不够完善。

上下游产业链有待进一步打通。南京有不少优秀的动力电池企业,但是能够保证生产的上游材料厂几乎没有。在电池回收利用上,南京与深圳、京津冀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创新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在实际推广应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以氢能源公交为例,目前南京公交车共计约7000辆,仅60%的公交实现了新能源化,目前在运行的燃油渣土车保有量近8000台。

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

强化系统技术攻克,形成协同开放、融合创新的应用场景新生态。大力推进“三大体系”的关键技术创新。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围绕整车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加快高能效、轻量化、全气候和低成本技术创新。抢抓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等发展窗口期,加快技术、产品、服务、标准等多维度创新,推动关键环节创新突破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充分发挥汽车骨干企业和高校院所研发能力,以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国家实验室为核心载体,以设备技术、工程技术、行车环境评估技术、智慧能源管理技术的创新体系为辐射结构,以攻克高标准、自主化技术为研发目标,着力推进电驱动系统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动力电池能量存储系统技术、动力电池全自动信息化生产工艺与装备、汽车节能技术等五大领域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有效增强产业技术研发应用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充分发挥跨域跨界技术创新效能。围绕“智慧新能源+”“互联网新能源+”“能源应用场景+”三大体系,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管理、新能源汽车智慧网联应用、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体系建设”为平台支撑,引导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行业跨领域企业技术合作,贯通研发、测评、成果转化、生产制备、运营维护等产业链跨界企业技术联盟,拓展物流、公交、环卫、工程等多场景应用,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创新与创新应用能力。

强化战略布局,形成一批产业规模大、配套供给优、支撑体系全的产业集群。加快整车与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总部经济的“乘数效应”,强化纯电动客车、中轻货车、微型车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动力总成、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关键部件高端制造集群效应,形成整车和部件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体系。打造涵盖解决方案、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绿色闭环为导向,完善上游关键材料配套供应和下游充电设施、换电设施、汽车租赁、汽车金融、电池回收等产业环节和商业模态,推进创新发展。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布局。大力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站点、旅游景点、商业中心等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加快建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链体系和服务体系;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技术工程化、先进储氢运氢等制造设备国产化、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基础设施的示范应用,争取入列全国燃料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第一梯队;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基建建设,加快抢占自动驾驶汽车发展制高点。

强化数字技术集成,形成集智慧综合管理、评估、服务一体化的能源运营体系。构建智慧综合能源体系。以国家智慧能源生态体系建设为契机,以建设城市能源互联网为依托,充分发挥新能源技术制造和应用的先发优势和地区优势,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智慧综合能源体系。构建面向三产、机构与实体、社区与楼宇等用能对象的综合能源系统,打造能源互联互通多场景,培育新型能源供需多主体,强化智能电网与电力物联网建设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与智能技术应用,实现多种能源的优化配置和用户侧智慧用能需求。建设移动用能评估体系。确立新能源汽车主导用能地位,建立涵盖跨市跨域用能需求与新能源替代的评估系统,有效预测和布局新能源汽车用能规模、应用进程和充储能网络。发挥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蓄能器、智能网联载体的作用,建设用户侧需求综合管理和用能智慧调控体系,形成新能源汽车与其他新能源协同配置、优化运营的能源运营体系。建设多层次电能服务体系。鼓励分时租赁等新兴共享出行模式,鼓励建设“油充换”独立设施和三站合一等多层次充换电站,鼓励电池租赁、移动充电、备用电池设置和换电等多样化续航充电模式,形成全覆盖、多层次、快捷化的电能服务体系,推进新能源市场应用。

强化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全面性、精准化政策支撑体系。强化行业组织作用。完善地区性、产业链、功能类等各类行业协会组织的顶层构架和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的区域辐射、行业规范、市场竞争、技术标准、创新集成等协调服务和创标立杆作用。强化人才保障。拓宽“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点亮计划”育才范围,聚焦先进通信技术、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等领域,兼顾专业型和跨域跨界人才培养。完善高精尖人才培养机制,“竞赛制+学术制+项目制+难题破解制”多样化育才、选才、储备人才。强化“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建立体系化、一站式服务通道,设立纠纷解决机制,切实留住和扩大优秀人才队伍。强化资金保障。统筹各类基金,以高精特专为导向,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前沿和共性技术攻关、重大重点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汽车建设和运营。出台相关细则。如在推广应用方面,出台明确细则,要求新增或更换网约车、巡游出租车优先选用本土优秀新能源汽车,并逐年增加地产新能源汽车比例。出台渣土车超额减排奖励政策,鼓励运营单位使用纯电动渣土车。

(作者郑琼洁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苏健为河海大学理学院研究生,余杨为宁波大学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能源经济学负责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