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马道街往南,部分建筑已整治一新
位于老城南东部的小西湖片区是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这一片区北临小西湖路,东接箍桶巷,南抵马道街,西至大油坊巷,占地面积约4.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
小西湖片区内部没有城市主次干道,是老城南现存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传统风貌的居住区之一。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工程公司经理凌小舟告诉记者,从航拍的照片来看,错落的街巷、分布的建筑,整个小西湖片区基本延续了明清时期的肌理。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小西湖成为一个与现代城市发展存在较大落差的老旧棚户区。房屋年久失修、布局混乱、居住拥挤,这里有810户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到11平方米,且区域内缺乏养老、绿地公园、公共活动空间等配套设施,历史建筑保护情况也不容乐观。
征收
居民自主选择去或留
作为老门东与夫子庙景区的衔接,改善小西湖片区整体面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迫在眉睫。
环境提升的第一步就面临着征收的问题。市建委征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往常对历史风貌区的改造一般是把区域内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古树名井保留下来,其他建筑能修缮的修缮,一般的房屋则拆除后规划重建,实施整体征收,原居民全部搬迁。南京市对小西湖片区的改造提出了不一样的思路:通过微更新留住原居民,保留人间烟火气。
“市规资局和秦淮区政府联系3大院校和企业、社会、居民、学者共同研究规划思路,探索出了全新的‘自下而上、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的微更新策略。”凌小舟介绍。具体操作上,根据风貌区空间格局和居民产权关系,把小西湖片区的建筑划分为15个规划管控单元和127个微更新实施单元,以院落和栋为单位,采取“公房腾退、私房收购或租赁腾迁、厂企房搬迁”方式,居民自主选择去或留,离去的人群降低了片区人口密度、释放出建筑空间,为改善基础设施和植入新业态创造了条件;留下的可把房屋租赁,也可自住,对自住的用户,后期秦淮区将引入社区规划师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还有部分公房住户可选择平移安置。在堆草巷,有一栋4层的楼房,经过结构加固和户型优化,专门提供给平移安置的住户。如此一来,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实施“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保留原有建筑格局和传统街巷肌理,同时激发片区活力。
2015年,东南大学作为片区改造团队进驻现场,2016年1月,市里启动小西湖居民搬迁政策研究工作,市建委、规划、国土、房产等部门展开专题研究,2017年,搬迁工作正式启动,至2019年4月,408户居民及工企完成搬迁,5月起,秦淮区对部分院落及市政基础设施进行试点改造。
改造
共商、共享创新打造商业和文创场所
在马道街与箍桶巷交叉口,一座新建筑的外形已初步呈现。这座院落里原先住了很多户人家,经过协商,居民全部搬迁。保留下的建筑部分修缮部分加固,还有部分经过拆除后重建,这里将被打造成一处民宿,年底就将开业。在建设过程中,参建单位发现一座建筑下有一处明朝永乐年间建成的道教宫观,这处遗址被保留,成为民宿的一部分。
沿着民宿往前走,有一家名为熙湖里的咖啡馆,红砖墙面、透明玻璃门,院子里还有一棵老树,屋顶上有个小露台,还没开业,已经引来不少游人在门前拍照打卡。凌小舟告诉记者,原来的屋主是一位已经九十几岁高龄的童奶奶,她在这里已经住了七十几年,舍不得离开,于是历保集团出钱租下了她的房子用作商业,童奶奶用这笔钱在旁边环境比较好的小区租房居住。改造过程中,老人经常会过来看看,这座房子里,有她大半生的回忆。
70岁的陈大爷住在堆草巷31号,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31号院挤挤挨挨住了三户人家,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0平方米。“大部分人家都没有厨房和卫生间,我们以前就在过道两侧搭个台子烧饭,墙上熏得黑乎乎的。”陈大爷告诉记者,而且为了拓宽空间,不少人家搭了违建,把巷子都堵了,有几次由于电线私搭乱接造成火灾,消防车都进不来。
经过协商,如今,陈大爷家的院子被打造成“共生院落”。改造后他将拥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会和植入的新业态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陈大爷说,等改造完了,他要在过道里放些椅子、茶具,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歇歇脚、喝喝茶、聊聊天。
100岁高龄的石榴树、60岁的枇杷树,在刘师傅的院子里,石榴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石榴,枇杷树亭亭如盖,院子里摆满了绿植,70岁的刘师傅正在打扫。“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政府改造可是给我们做了大好事,你看我这个院子现在多漂亮。”刘师傅指着枇杷树下的茶几和椅子说,以后只要家里有人,他就会把院门打开,欢迎大家进来坐坐。
在小西湖片区,历保集团打造了全国第一个历史片区的微型市政管廊,目前已实施了近400米。以前片区内管网缺失,现在管廊内收纳了污水、自来水、消防和弱电管线,外侧有排水沟、供电和燃气管线,特别是消防管网布设到位。由于以前发生过失火后消防车无法进入的局面,如今,每25米就能找到消防管,便于居民自救。
小西湖片区留下的居民约占一半,小街小巷、院落密集,一边施工一边要尽可能不影响居民生活,靠的是将精细化落到实处。施工现场对扬尘、噪音管控很严,施工时间根据老百姓日常起居来安排,施工基本靠人工和小型机械,各类工程信息都对居民公示,参建单位随时安排人员与居民沟通,取得了居民的信任和理解。
至今年底,小西湖片区的改造将初见成效。咖啡屋、24小时书屋、邻里支持中心、大师工作室……这些文创场所将点缀着这一充满江南古韵的片区,老城南将焕发新的活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