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滨江LNG储配站(一期)工程是我市重点民生工程,该工程拥有国内容积最大的LNG三层金属全容罐,投用后储备的天然气可供全市应急使用大约10天。
记者从总承包单位中建安装集团了解到,之所以要建设三层金属罐,是为了确保天然气能安全有效地存储,金属罐的外罐全部由一块一块的金属板焊接而成。常规的市政、房建等工程都要对建设质量进行检测,那么对这个金属“大罐子”怎么开展检测保证质量呢?
这就要请出“钢铁医生”了。我们平时在医院里做检查,有给身体部位拍片子的医生,还有观看片子得出诊断结果的医生,“钢铁医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给钢铁“拍片子”,再通过仔细地查看片子等手段来判断建设质量,这被称为无损检测。
在滨江LNG储配站(一期)工程,就活跃着这么一支15人的“钢铁医生”团队,他们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虽然不穿白大褂,但他们从事的工作跟医生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检测的对象是焊缝和焊疤点。
南京华建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无损检测项目负责人郭海兵今年36岁,从事无损检测已有10年。钢结构、化工容器、风电塔筒、隧道设备……10年来,他参与过的工程数不胜数,获得过“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和“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的荣誉。“这个项目跟其他项目不太一样,我主动申请参加,就是想历练一下。”郭海兵笑着说。
郭海兵介绍,该工程储罐主体焊接工作需在两个月内完成,且对焊接质量要求极高。一般检测项目只需抽检,而LNG项目要求主容器和次容器要进行100%的射线检测,拍片量同比增加了10倍以上,且现场交叉作业频繁,这就要求检测团队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情况下,快速高效地开展检测工作。
对金属罐的检测分为用射线机对焊缝拍片子进行检测和对罐体表面的焊疤点打磨后进行渗透检测两种。每天,15名检测人员要检测近600张胶片,高峰期要检测1000多张;焊疤点的检测量每天在800个左右,高峰期这个量要翻一倍。由于上午和下午都是工人的焊接时间,留给检测团队的时间只有中午和夜晚。大伙儿都休息的时候,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中午12点,工人们收工吃饭休息,郭海兵带领团队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检测工作中。到下午3点前,他们要把工人上午焊接完的部分检测完,以便及时提供检测报告,指出哪些地方需要返修;晚上8:30至次日早上6点,整个团队更是处于一种紧张有序的流水工作状态,有的拍片,有的进行暗室处理,每个人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上的一个个零件,紧密衔接,保证检测工作高效进行。凌晨2点,处理后的底片送到郭海兵手中,他开始评片。一般一个小时内他要观看近100张底片,10年的工作经验让他能迅速判断出每条焊缝是否合格。观片灯的亮度比普通灯要高,在这样的灯光下他一坐就是四个小时,精神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经常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他这才揉揉酸胀的眼睛休息一会儿。
拍片子也同样不容易。液化天然气储罐内部脚手架密集,只能容纳一人进出,且无法直立行走。检测高峰期正值盛夏,罐内温度接近50℃,而出于保护原则,检测人员不仅要穿长袖长裤,还要戴安全帽、口罩和手套,捂得严严实实。在进行储罐焊缝检测时,郭海兵带着数十斤重的仪器设备,一边挪动一边检测,没一会儿,全身就湿透了,仿佛体验了一场“超高温桑拿”。LNG项目储罐内部层高有近二十五米,他只能在外挂滑车上进行检测,遇到刮风下雨天,滑车摇晃得厉害,郭海兵既要保持滑车平稳匀速,还要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有效。与此同时,他挑选精兵强将,根据现场低温罐施工特点,将原本只能容纳两台射线机的透照平台重新进行设计改良,使其拓展到可同时容纳四台射线机,设备工作效率提升了一倍。通过优化部署,现场仅安排15名检测人员和18台检测设备,就可顺利保障检测工作,降低了40%的人员和设备成本。
由于LNG储罐外罐承压圈和承压环的焊缝厚度较大,结构特殊,使用射线检测灵敏度低且无法全覆盖,检测效果会打折扣。采用高能射线机又会对办公生活区和施工现场带来辐射影响,风险较大。郭海兵重新对外罐结构进行分析,经过和项目部及业主商议后,决定采用TOFD技术检测,与现场其他工作同步进行。最终,无损检测团队迅速完成了承压圈和承压环两项焊接检测工作,帮助项目提前4天完成了罐顶的安装工作。
在项目上大半年来,整个团队几乎都没有回过家,技术骨干陈新宇的婚期一推再推;队长丁鑫的爱人好几次来南京检查身体,他都没有时间陪同;刚毕业的薛浩天在最热的时候来到项目上,小伙子在前辈们敬业精神的影响下,迅速成长起来;团队负责人郭海兵白天还要负责和项目部、业主沟通,“就算休息下来,脑子里也全是事。”他笑着说。
根据计划,年底LNG(一期)就将具备单体调试条件,郭海兵和团队将进入更忙碌的阶段。大半年下来,虽然过程充满艰辛,但整个团队都觉得非常充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