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废弃矿坑变公园城市双修项目这样“炼”成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

张东(右二)与参与活动人员共赏矿坑公园。

从空中栈道近距离感受矿坑公园魅力。

“真没想到,一个废弃矿坑在设计师的手上,竟然变成了大公园。生态修复,为市民创造了这么好的旅游场所,太棒了!”9月11日下午,市民马先发在江宁汤山矿坑公园内由衷地赞叹。当日,“十三五”南京重点城建项目十大工程评选活动系列讲座第一期在汤山温泉文化中心举办,吸引本地建筑师、高校师生、媒体记者及市民代表的热情报名参与。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邀请矿坑公园景观总设计师聊地标诞生背后的故事,加深市民对城市建设的了解。

生态修复,让废弃矿坑重生

2018年底,汤山矿坑公园初步建成开放,迅速吸引了市民的关注,成为网红打卡地。看着眼前的美景,一般人很难将其与荒废的矿坑联系起来。矿坑的前身为龙泉采石场,2004年这里关停了101家工矿企业,也留下了一个个岩石裸露的山体。

2017年,住建部将南京列入“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汤山矿坑公园也成为我市第一个启动项目。在活动现场,矿坑公园景观总设计师、张唐景观的合伙人及首席设计师张东带来“自然的新生——汤山矿坑公园设计”的主题演讲。项目设计之时,就决定保留山体现状。张东认为,山体的自我修复是一个漫长过程,与其对山体的伤口进行人工掩盖,不如让人看到破坏,从而更加敬畏和珍视自然,完成一次环境教育。围绕这些采矿宕口来做设计,尊重历史,保留历史记忆。

张东团队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区域内现有植被与矿山资源,通过湿地恢复、草甸、湖区等景观元素对生态系统、景观风貌进行恢复。基于宕口,形成包括温泉酒店、攒子瀑、天空走廊、伴山营地等完全不同的景观功能及阡陌花海、矿野拾趣、三叠湖等一系列丰富的体验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材料均为矿坑内废弃石材,实现了采石废料的重复利用和功能置换。原有山体上有多个采石坑,互相独立并不相通。专家组商议后决定依据地形,赋予每个采石坑不同的新定位。人们沿着山体前的绿道、栈道漫步,从而形成景区的串联。

经过规划师、设计师们的生态织补,废弃的山体矿坑,如今已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成为了市民们游览的好去处。

接纳百万游客,汤山再添新景观

演讲结束后,现场安排了一次矿坑公园的体验式参观。昔日三个矿区积水沟通过生态治理,变身三叠湖。水中倒映着一座别致的小房子,房前树荫下,游人闲坐近看绿水,远看青山。穿过三叠湖,眼前一处开阔之地,昔日的渣土堆积地,大片的粉黛乱子迎风而动。

为了创造全天候的赏景环境,粉黛乱子之间铺设了曲折的漫步小道,小道上的云英石白天吸纳了阳光,夜晚就是发光的路。路边草丛中的云英石地灯、水管形状路灯,在满足夜行的同时,形成亮化控制区,避免在风景区形成光污染。而穿过一段隧道之后,国内最高的人工瀑布出现在眼前。这个2号宕口,山体峭壁耸立,瀑布倾泻而下,蔚为壮观。

瀑布左侧的1号宕口,人们沿着环山栈道行走,与山体近距离接触。而瀑布右侧正在建设的则是崖壁温泉,依托汤山丰富的温泉资源,游客未来将体验在崖壁之上泡温泉的乐趣。

5号宕口白天是卡丁车场地,晚上则打造大凹剧场。376米弧形山体变成曲面屏,将演绎全球首部矿坑实景电影《大地》,带给游客视觉盛宴。

公园内最受欢迎的是以采矿盒子设计的无动力乐园,滑梯、攀爬、秋千等,复原了当年采矿全流程模型。而正在建设的先锋书店,则利用废弃的圆筒状红砖窑场做旋转式书架,另一个做升降电梯。游客在此阅览书籍,也可品咖啡赏山景。

公园导游陈海燕来自汤山本地,她告诉记者,以前矿坑公园是个荒废之地,没人会过来。如今,这里作为汤山温泉度假区的一部分,开放2年来,已吸引百万人次游览,成了汤山景区的后起之秀。

“这里的休闲内容非常多,我已经预约了周末来此露营和烧烤,体验在旷野中仰望星空的感觉。”市民林先生表示。从满目疮痍到色彩缤纷,从无人问津到游客纷至沓来,汤山矿坑公园成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双修”的生动案例。

评选新地标,

展现5年南京发展新貌

除矿坑公园系列讲座外,9月13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开展地标导览活动,首期邀请市民进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现场,由建筑师介绍项目设计和建造背后的故事,并实地参观,感受这座地标所传达的意义。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青昊表示,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围绕“十三五”期间的城市规划建设重点工作,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了“十三五”南京重点城建项目十大工程评选活动。活动以“新基建,新地标”为主题,通过对一批具有地标性的重点城建项目进行评选和表彰,全面展现全市上下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不凡实践。

评选活动于8月26日正式启动,22个入围项目设计文化、医疗、商业等载体,通过网络票选和专家评审评选出十大工程项目。为了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入围项目,加深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的认知与认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推出了包括公共讲座、大师访谈、地标导览等多个线上、线下活动,让地标的设计缔造者与市民“面对面”,让市民与地标项目“面对面”,增加市民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指导思想。

到9月13日24时网络投票截止时间,活动吸引20万人浏览,超过10万人参与投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围绕入围项目持续推出线上、线下活动,让市民有机会对话建筑师、对话建筑空间,近距离感受地标项目的魅力。在评选结束后,还将举办成果展览,邀请市民了解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与规划建设工作者们共同探讨如何为城市而设计。刘青昊表示,“十三五”南京十大地标评选活动仅仅是5年来的一个缩影,以经典地标的展示积极响应“四新”行动计划,助力发展新基建、建设新都市,不断传播南京高质量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都市城市形象。

何钢 陶乐 杨丁丁

本组图片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