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南京脑科医院(胸科院区)心内科三病区主任黄进。医院供图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徐泽宽教授(左一)。
医院供图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方小谦。医院供图
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大多数医务人员坚守岗位,在繁忙中度过节日。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今年医师节的主题: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他们中有支援武汉归来后更发愤工作的,有31年孜孜不倦坚守在ICU病区的,有将心比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他们说,这份事业值得用一生去坚守。
孙伏喜:
在年轻一代身上看到抗疫精神的传承
早上7:30,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主任孙伏喜和往常一样,早早地出现在科室,为查房做着准备工作。医师节这一天,他也将在忙碌中度过。查房、会诊、业务学习会、病例讨论会、家属沟通会……每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ICU里随时而来的急救,让工作时间变得更长更碎片化,每天10小时的工作时长是打底,十三四个小时那是常有的,还有半夜随时要被喊回医院紧急会诊的突发状况。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中,唯一有变化的是,作为科室负责人孙伏喜向团队成员们送上了节日祝福,同时也不忘鼓励年轻一代,要心怀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勇于挑起重担,在磨炼中成长。说起自己的团队,孙伏喜很是自豪,在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全国暴发时期,科室派出去驰援武汉、黄石的年轻医生,高超的业务水平,甘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同行的极大认可。年轻一代敢于拼搏,敢于奉献的精神,让这位在1989年就进入ICU工作,至今有31年的“老将”心里感到踏实,他看到了抗疫精神的传承。
方小谦:
“方医生的患者群”
从武汉服务到南京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方小谦从支援武汉抗疫归来后,更觉自己工作意义重大。他发愤地工作,只为继续帮助更多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
今年2月10日,作为第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的队员,方小谦出征武汉,支援武汉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在舱内,为了跟患者更好保持联系,他为负责的20位患者建了微信群,名字叫“方医生的患者群”。
平安返回南京后,方小谦决定:要继续为群里的20位患者服务下去。尽管平时工作强度很大,但只要看到患者提问,方小谦即便是已经下班回到宿舍,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回复。
患者董女士说,在恢复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大家就会在微信群里问方医生。他总会耐心地给大家解答。
徐泽宽:
“做个好医生”是我们的初心
医师节当天下午2点钟,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徐泽宽教授走出了手术室,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长达6个小时的手术时间,穿戴设备在徐主任的额头留下了一条深深的印记。从业33年以来,忙是徐主任工作的常态,“做个好医生”一直是他不变的初心。他说:“医生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勤奋努力全身心投入,在为患者解决病痛的同时也要保证好自身的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很多人说我们医生工作忙,这么多年就像是陀螺,忙是常态,对我们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从早上7点,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毛慧娟就没有停下忙碌的身影,上午抢救病人,中午指导学生,下午惠民门诊,这样忙碌的工作状态对她而言已是习以为常。
黄进:
选择成为医生就要承担起责任
在南京脑科医院(胸科院区)记者见到了还没来得及换下手术服的心内科三病区主任黄进,回忆起30多年前为何选择成为一名医生,他打趣说:“误打误撞进了这一行。”提起自己的患者他充满感情,“有两个时刻对我来说是最欣慰的,一是患者康复出院,二是患者及家属对我们工作表示理解,那种感觉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医师节当天黄进主任收到了很多祝福,“选择成为医生就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提高水平,埋头苦干不做业务上的花架子。”“将心比心”是黄进主任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要求病区里的所有医护人员把细节做好,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他说:“医生就要关键时刻顶得住,平日里把所有的细节做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通讯员 陈艳萍 杨璞 吴倪娜、刘诚
南报融媒体记者 晋涛 李花 蒋晓春 王春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