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禹河闸
红山窑水利枢纽
六合区美丽库区项目点——石林画乡
金牛湖董庄“美丽库区
幸福家园”项目建设成果
六合滁河风光
8月7日,一则喜讯传遍六合——“根据《南京市防汛应急预案》,市防指决定,8月7日15时起,滁河结束防汛IV级应急响应。”自7月12日上午10:00宣布启动全区防汛应急Ⅳ级响应,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六合区全力以赴打赢防汛攻坚战,实现了大汛面前无大灾。
成绩来之不易。六合地处江淮分水岭,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襟江带滁,有山有圩,易涝易旱,长江绕于境南,滁河贯穿腹部,八百河、皂河等28条骨干河道纵横全境,56座中小型水库分布境内中北部,江滁港堤长达369公里。面对今年“超长待机”的梅雨季,六合防汛“压力山大”。全区上下众志成城,书写了一份振奋人心的防汛“答卷”。
成绩的背后,也离不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聚焦防洪安全短板,六合区不断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筑牢“铜墙铁壁”,力保江滁安澜。同时,聚焦农村污水处理,六合区稳步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工程,确保农村污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结合水库移民项目,六合区整合项目资金,扮靓库区移民幸福家园,促进乡村振兴。
治水管水兴水,人水和谐共生
柏油路面平整宽阔,两侧绿植生机盎然,江水悠悠,拍打着河堤,江风习习,轻抚着脸庞……站在红山窑闸下右岸堤防,惬意悠然。一年多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狭窄的土路,一到下雨天便泥泞不堪,修筑多年的防洪大堤不堪重负,遇大水会渗水,威胁周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滁河近期防洪治理完善工程(六合区段)的实施,让这段堤防“旧貌换新颜”。“2018年,省发改委批复了工程初步设计,总投资达6亿多元。”六合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程涉及堤防整治治理46.17公里,改建穿堤涵洞7座,新建、拆建泵站13座,新建桥梁1座,滁河入江口切滩5公里等。
截至2019年底,红山窑闸下左右岸滁河干流堤防整治、滁河干流入江口切滩、划子口河左岸堤防工程,已通过完工验收,经受住了今年洪水的考验。稍后建设的滁河左右岸堤防整治、霸王圩堤顶道路工程、保江圩堤防加固工程等,目前均进展顺利,计划于今年12月底完工,进一步完善了滁河干流防洪体系。
滁河防洪体系的完善,还得益于新禹河闸水利枢纽的兴建。“今年防汛期间,新禹河闸水利枢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该负责人介绍,老闸在设计时,未考虑挡洪、挡潮,闸门高程仅有7.0米。1995年汛期,当长江水位超过闸门顶高程时,造成江水倒灌,红山窑闸上至三汊湾闸下滁河及其支流水位猛涨,滁河六合段防洪压力陡增。
为此,“十三五”期间六合区完成了新禹河闸水利枢纽工程改建,单孔净宽由6米提升至8米,设计行洪量由175立方米/秒提升至403立方米/秒,闸上水位由7米提升至9.38米,蓄水、行洪、防洪性能实现全面升级。至此,滁河六合段全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全部完成“更新换代”。滁河干流,上有三汊湾水利枢纽,下有红山窑水利枢纽,再加上支流上的划子口闸、新禹河闸,联合调度,滁河六合段防洪能力得到增强。
滁河近期防洪治理完善工程、八百河上段治理工程稳步推进,新禹河闸水利枢纽、黄木桥河治理工程全面完成,效益显现,是六合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生动缩影……一个个现代化水利工程完工投用,人水和谐共生故事打开崭新篇章。
建设美丽库区,筑造幸福家园
走进金牛湖街道峨嵋山社区董庄组,一栋栋二层小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意盎然,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往家门口,村民们三五成群坐在广场凉亭内休憩闲谈,笑语声不时传入耳畔。“别看现在的董庄如诗如画,以前可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村子。”站在村头,街道物管办负责人赵厚侨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三年前。
原来,董庄是远近闻名的“移民村”。上世纪50年代,六合建设金牛山水库,不少当地村民搬迁至董庄,在此安家落户,结婚生子。三年前的董庄,路不够宽敞、河塘积淤严重、脏乱差现象明显。“这个当家塘,淤积严重,养的鱼散发一股土腥味,根本没人愿意吃。”提及昔日的董庄,赵厚侨直摇头。
2017年下半年,“美丽库区
幸福家园”移民项目启动,改变了董庄“灰头土脸”的形象。六合区水库移民办负责人汪庆发介绍,该区整合水库移民资金860万元,建成村民公共活动场所5座,进庄主干道拓宽改造为6米,修建停车场1200,新建廊亭、小品、亲水平台、木栈道,绿化面积达72940,公厕、给排水等实施一应齐全。
当年底,项目完工,田园风光美丽、村庄环境整洁、公共设施齐全,曾经破旧的董庄,“颜值”刷新,如今“面子”光鲜、“里子”漂亮,不但成为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还吸引不少游人走进其中,品味乡愁。
受益于“美丽库区
幸福家园”移民项目的,还有马鞍街道泥桥村。以往,该村内部干道路面畅通,但泥桥水库库区周边生产组内道路坑洼,均为土路、塘口及耕地,难以满足周边移民及群众出行需求。“由于路不好走,附近小学的校车甚至在水库大堤上跑,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村党总支书记曹亮说。
为改变这一现状,六合区先后利用水库移民项目资金,实施泥桥社区环库道路工程。目前已投资1395万元,完成新建泥桥水库环库道路4750米、宽6米,尚有最后1.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本月即有望完成闭合。路修好了,既方便了百姓出行,也让附近农田变成了“香饽饽”,引得农业种植大户争相前往流转。
六合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以来,全区已累计实施库区移民93个,其中后扶项目48个、后扶基金投资项目32个、小型水库移民资金投资项目13个,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污水全部入网,净化达标排放
时隔多日,重回位于金牛湖街道八百桥社区洼洲组的娘家,周凤红情不自禁地感叹,“房前屋后干净多了,也没有扑鼻的异味了!”
洼洲组村民生活环境好转,源于六合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一期工程的实施。今年上半年,施工队伍进场施工,铺设管线长1983米、检查井121座,实行雨污分流,家家户户卫生间、厨房和洗涤、井台水等各类污水,全部进入管网,并以重力流的形式输送至终端污水处理站。
该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处污水处理站点日处理污水可达10吨,以一体化发酵槽为承托,运用改良的A/A/O工艺,能够高效去除COD、脱氮除磷,出水达到《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T
3462-2018一级B标准,就近排入附近水体。
随着工程竣工,生活污水不再随意倾倒、肆意横流,而是直接入网,人居环境大变样,洼洲组村民告别现实的烦恼,获得感、幸福感飙升。
在六合,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大会战”正在火热进行中。区水务局工作人员王新宇介绍,六合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PPP工程项目覆盖全区9个街镇、2513个自然村、户数12.7万户、人口48.4万人,定额污水量2.38万t/d,包含两期工程。其中一期,按照EPC模式实施143个自然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后期统一由PPP项目中标公司回购及运维;二期采用PPP模式实施1507个自然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及863个村庄存量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建设。届时,全区农村居民用水安全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农村人居环境也将得到持续改善。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从无到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也在“扩容”。日前,六合区雄州污水处理二厂一期工程完工,正式投入运行。“近年来,六合城市化步伐加快,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已经超过一厂的处理能力,二厂建设势在必行。”项目公司总经理谢峰兵介绍,二厂服务范围为滁北老城区、滁南片区、雄州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新城五个片区,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建设内容包括粗格栅、细格栅、二沉池、鼓风机房、高效沉淀池、V型滤池等21个单体,处理规模为4万吨/天。一期污水处理工艺采用多段式“A/A/O/A/O”工艺,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城市水体环境及居民生活环境,将由此得到显著改善。
本版撰稿 孙敬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