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富民引领,推动文明实践更接地气;突出民心所向,推动文明实践更富人气;突出文明浸润,推动文明实践更有正气。近年来,句容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城市,始终聚焦问题导向和目标需求,坚持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工程、守牢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基础工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民心工程,文明实践工作成效显著,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有效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升格为全国试点,“句容案例”转化成“全国范例”。
句容市委书记潘群表示,句容市将坚持“想到位、说到位、做到位、结果到位”,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加“通天线、接地气、暖人心”,高质量抓好试点建设各项工作,深入扎实打造好“句容样板”,让“一福地四名城”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把实事做进百姓心坎
为民惠民,既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初心,也是提升群众参与度、满意度的关键。2018年以来,句容市先后出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工作规划(2018-2020)》《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项整治工程方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四大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始终把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实事作为重中之重。
老旧小区既是众多市民的家园,更是文明城市建设的“里子”。2018年以来,句容市制定并启动了老旧小区提标改造三年行动方案,计划投资1.4亿元,对城区28个老旧小区、417栋居民楼进行改造,惠及近万户居民。目前,梅花小区、黄金花园、新华家园等9个小区已换新颜,得到居民交口称赞。
黑臭水体既是城市之殇,更是群众之痛。去年以来,句容市首创“排口长制”,对主城区9条河道、168个排口逐一明确责任人。投入近3亿元,通过雨污分流、截污纳管、河道清淤、补水活水、入厂处理、动态监测等综合施策,奋力实现“管住所有排口、不让一滴污水入河”目标。去年底,已完成万家河、黄金河干流等五条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今年一二季度,省黑臭水体检测均未发现超标水体。
农贸市场方面,句容市建管两手抓、两手硬,福地生鲜汇、宝华京东紫晶农贸市场、华阳农贸批发市场等一批高标准市场投入使用,对南门、东门、西门菜场等进行强力整治。
公共厕所作为基本卫生设施,事关市民生活便利、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如今,14座造型优美、装修考究的高标准公厕亮相句容街头,步入其中,第三卫生间、母婴室、休息驿站等功能齐全。
与此同时,各类“微修补”“微改造”也在城市各个角落不间断地进行。今年上半年,摊铺沥青道路3.5万平方米、混凝土路面约3900平方米,维修人行道板2.2万平方米,修复路牙、路平石6500米,更换雨污水井盖842座、雨水箅子956套,清掏管网8公里……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痛点”的化解,都是一个群众由衷的微笑。
让文化浸润城市肌理
句容历史底蕴深厚,吴楚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交织。去年以来,句容市深挖城市文化特质,顺应现代价值潮流,开展文化价值系统研究及城市品牌战略规划,提炼形成“福文化”内核,制定城市LOGO、特色标识、主辅色系、应用场景等,让文化浸润城市。
规划里程365公里的句容福道,串联全市景区景点、乡村,目前已建成118公里。已经建成的茅山风景区九龙山示范路段,茅山青、赤水绿、福地金、玉兰白漆画的四色标线随着黝黑的沥青路面蜿蜒远方,每公里嵌入一枚福印,寓意句在福中、天天有福,交替出现的“三色葫芦”象征三生万物、福禄双全。
近年来,句容河景观带工程、福地广场、华阳市民广场、开发区市民广场等一大批文体空间竣工开放,处处镶嵌着特色文化符号。提升改造后的玉清好人广场凸显好人文化,好人赋文化墙从句容历史名人济世利民故事,讲到当代市民崇德向善的先进事迹;葛仙湖公园升级改造完成后,将呈现“三台三道一带八景”总体景观结构,升台、文化柱、浮雕、栈桥等各处设施充分融入句容特色文化元素。
文化孕育文明、文明滋养城市。目前,句容文化品牌战略已逐步应用于市政设施、道路交通、标识标牌、绿化景观、户外广告等各个领域,产城景文深度融合正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特色。
以服务优化公共管理
文明城市创建不是“附加题”,而是各行各业的“必答题”。如何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句容市近年来着力书写的问卷。
道路交通一直是公共秩序管理的难点。近年来,句容市按照“加大供给、畅通高效、行停有序、确保安全”的原则,投资4500万元实施华阳东西南北路“白改黑”工程;增设机动车泊位1.1万个,非机动车泊位近2000处;同时,开展电动三四轮车专项整治,设立20条“严管街”,劝导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
环境卫生、占道经营是易反复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句容市一方面落实商户主体责任,逐一签订市容环卫责任书,督促落实“门前三包”义务;另一方面,增配专用车辆,开展垃圾分类,坚持城区垃圾收集“早五晚九”“一日三清”。今年以来,累计清运城区生活垃圾约4万吨,开展集中整治17次,清理流动摊点3000余次,规范店面外溢1200余次,清理乱堆乱放、卫生死角260余处。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市民理念变化,一些旧风俗不再适应时代,一些新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句容市先后在城区和宝华实施禁燃,大力倡导文明养犬、公勺公筷,移风易俗新举措得到市民广泛肯定。
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牛皮癣”顽疾,开展专项治理,一方面,集中清理、巡查处罚、行业监管、循号停机等多管齐下;另一方面,设置便民张贴栏疏导引导。清理小广告8万余起,有力遏制了小广告滋生蔓延态势。
同时,加强路域环境整治。整顿各类废品收购站(点)183家,清理公路沿线乱堆乱放、乱搭乱建1950余处。铁腕开展宝华物流行业规范整顿,对基本符合规范的园区完善相关手续,予以保留;关闭不达标园区10个,清退专线113条,极大改善了路域环境,得到周边群众热烈支持。
句容是“三农”重镇,农村地区广阔、人口众多,既关系着文明城市建设的基本面,也是短板所在。点上抓集镇改造,面上抓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动文明镇村建设,是句容市探索深化农村治理的成功。
走进茅山风景区集镇,沿街道板平整严实,古色古香的树池、花坛整齐地排列其中。青墙黛瓦,原木色的斗拱飞檐、窗框店招上,随处可见“福印”“福地葫芦”等图案。集镇改造满足了群众新期待,展示了茅山新形象。
今年以来,全市共计投资6亿元,开展以“四清一治一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构筑起一张城乡一体“幸福保障网”。截至6月24日,全市138个行政村、1394个自然村已全部完成整治工作,并通过镇江市级验收销号,完成率、验收销号率均位于镇江辖市区前列,提前半年完成任务。
以共治涵育文明新风
文明城市建设,市民既是受益对象,更是参与主体。近年来,句容市依托四级体系、五大平台,以志愿服务为主体,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弘扬新时代句容精神,“葡萄架下的文明实践”入选全国2019年度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奠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人文基础。
文化服务量质并举。开设“百姓大舞台”,突出百姓编、百姓演、百姓看,引导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市发展成就、文明新风等现代元素融入创作。去年,开展活动100余场次,观众超20万人次。今年,制定乡村文艺播种计划,修订“优秀文艺作品奖励办法”,推进基层文化礼堂、乡镇电影院建设,推动农家书屋向自然村和家庭延伸,举办“福地文化艺术节”,打造城市综合文化活动品牌。
志愿服务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和实现方式。近年来,句容市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组织发布、要素保障、志愿者礼遇等一系列制度:志愿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创设志愿服务集市、主题月等载体;对市民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实行积分管理;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长项目”创新工程和“机关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行动。目前,句容市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16.2%,位居全省前列,环境保护、扶弱济困、行为劝导、移风易俗等各类志愿活动广泛开展。
拓展群众参与渠道。实施文明城市“啄木鸟”行动,运用相关新媒体,开通问题举报通道,线上受理、实时交办、线下整改、图文反馈。开设《啄木鸟在行动》电视栏目,曝光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跟踪整改。聘请环保监督员参与城西异味扰民问题整治,及时受理投诉,现场调查核实,公开重点企业在线监测数据,组织监督员深入企业实地考察,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
发挥典型引领作用。高水平承办江苏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感动句容人物”、“最美人物”等选树宣传活动。今年以来,掀起了学习宣传江苏“时代楷模”糜林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加强百姓名嘴队伍建设,将典型事迹作为学习贯彻新思想的生动案例,举办宣讲大赛,开展基层巡讲,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构筑城市精神、激励人心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