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平安过节警方小贴士来了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

国庆中秋长达8天的假期,市民已早早安排了各种假期休闲度假活动。可不法分子不仅不“放假”,还想借此“捞”上一笔。9月27日,市公安局给市民送上节日祝福的同时,也送上平安过节攻略,希望大家提高警惕,避开常见的诈骗套路,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消费篇:节日促销“天上馅饼”变“陷阱”

如今,商家促销活动“逢节必有”,商家们想出了礼券提货、集赞抽奖等各种方式。殊不知,不法分子也伺机“浑水摸鱼”。

近日,市民霍先生在朋友圈刷到了某商家的“双节店庆”活动,称只需“点赞”便可参与抽奖,还有神秘礼品奉上。霍先生随手点了赞,没想到“幸运”很快降临。没一会,商家给霍先生发来消息,称:“您是第28个点赞的人,恭喜获得一份神秘奖品,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对方告诉霍先生,只需缴纳200元保证金加上2000元的关税,就可以得到手机。霍先生深信不疑,直到发现付了钱之后却迟迟未收到货,自己还被对方拉黑,这才意识到被骗。

防骗攻略:消费者在购买礼券、兑换券时,宜选择官方渠道,对于朋友圈里来路不明的“商家”要留个心眼,仔细鉴别真伪,尽量选择正规的购物平台交易;网络消费,切勿随意给陌生人转账,一旦看到“保证金”“手续费”这些字眼,务必提高警惕。

出行篇:防诈骗短信,避“坑”绕“险”好归乡

今年“中秋+国庆”共有8天假期,很多市民选择在此期间回家探亲或是外出旅行,出门在外,无论选择何种交通工具,都要当心不法分子设下的陷阱。

在南京工作的刘女士是四川人,她打算在假期回趟老家,于是在网上买了一张9月30日从南京飞往四川的飞机票。9月15日,刘女士收到一条短信,提示她将乘坐的航班因机械故障取消了,让她联系客服办理退改签手续。“短信里提到了准确的姓名和航班信息,我以为是航空公司发来的。”刘女士说,接电话的客服言语诚恳,称会通过微信补偿刘女士300元的“误机费”。添加客服为微信好友后,对方称刘女士的微信需要更改设置才能领取红包。

刘女士跟着对方一番“设置”,结果微信变成了自己完全看不懂的外文版本。对方发来链接,要刘女士在3秒内输入支付密码,领取红包。“我也看不懂外文界面,只好按照她说的做,结果很快银行发来消息,说我给别人转账了1800元。”意识到被骗后,刘女士要求对方退还钱款,结果直接被拉黑了。

“类似的还有ETC短信诈骗。”民警介绍,不久前警方接到不少市民报警,称接收到所谓的“高速中心”的短信,要么称车主ETC审核流程未完成,需点击相关网页链接完成审核,要么称车主ETC通行卡被冻结,需要点击链接解冻。结果让车主填写银行卡、验证码后等信息后,趁机提走车主银行卡中的存款。

防骗攻略:诈骗分子以“行程被取消,提供退票、改签服务”名义,利用旅客着急出行心理,实施短信诈骗。当收到“航班取消”“高铁票退改签”等类似电话或短信时,应及时与航空公司、铁路部门或是购票网站联系求证;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或伪基站群发虚假信息,以ETC需“认证身份”“系统升级”“开卡激活”等为由诱骗受害人点开事先准备好的网页链接。市民收到此类短信务必提高警惕,牢记陌生短信不轻信,陌生链接不点击,要严密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密码和验证码,必要时可通过官方客服热线咨询。

娱乐篇:演唱演出票难求,认准官方少烦恼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双节期间,演艺市场秩序逐渐有序恢复,特别是一些热门演出的门票开始供不应求。近日,陆女士在网上购买某歌手演唱会的门票时,发现官方购买渠道的门票售罄。无奈之下,她打算在微博里碰碰运气。发微博“求票”后不久,就有人联系她,称其临时有事去不了现场,愿意将门票转让,原价220元购入的门票,可以降价20元转让。“对方还把买票时候的截图给我看,只是给个人信息打了码,向我证明不是假的。”陆女士说,为了让她放心,对方称可以实名制交易,将银行卡号与开户名发了过来,承诺收到转账后就把演唱会入场所需的二维码发给她。在对方的劝说下,陆女士不再怀疑,直接转账给了对方,可是对方说没收到,过了一会陆女士再次询问时发现,已经联系不上对方了。

此外,也有一些网友因轻信了网上的“票务代理”被骗。“一些人自称代理,在网络发布票务消息,添加受害人微信好友后,谎称自己有‘内部票’或‘内部关系’,要求受害人先支付全款,到时现场交票。”警方介绍,受害人往往是到了现场才发现,根本找不到卖票的人或是收到的是假票。

防骗攻略:市民在购票时,尽量按照官方购买方式,有需进行转让交易的,可以借助支持第三方支付的二手交易平台,购票成功入场后再确认付款,切勿轻易直接转账给陌生人;网上还有售卖景区优惠门票或是套票的商家或个人,警方提醒市民多加鉴别,不要轻信过低的价格,有条件的可以向官方核实真伪。若不能确定票的真伪,应避免购买。

南报融媒体记者 朱静 通讯员 宁公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