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谊 缪昌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连同第一、二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充分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伟大实践的最新教材。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要深入把握并领悟其理论特质。
坚定的信仰追求,深厚的为民情怀
革命理想高于天。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理想信念。他多次指出,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主攻方向,作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终身课题,修好党性教育这门共产党人的“心学”。
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有深厚的人民情怀。怀着一颗为民、忧民、爱民、亲民、敬民、惠民之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显著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亲民爱民为民,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核心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在情感上的体现。
强大的全局能力,辩证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战略全局高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深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精神实质,精通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将它辩证地运用于、贯穿于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而形成的战略的、全局的指导思想。体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就是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来指导治国理政的实践,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收入第三卷的论著,既有较长篇幅的以各种范畴、规律、规则出现的专论性的理论阐述,如《全面把握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进代的新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等名著,也有直接回答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思想指导和工作指导意见,如《继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全面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文章和讲话。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都是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过程紧密相联的,都是有的放矢的,都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指导性,即辩证的战略思维。
强烈的问题意识,顽强的意志品质
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基础,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政党治理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解决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向前推进一步。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要有勇气、责任、担当精神,考究的是共产党人顽强的意志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抓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雷霆万钧之力开展反腐败斗争。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政治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这一重要变化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政治建设的高度精准把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和新的管党治党的战略思路。可以说,强烈的问题意识,顽强的意志品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
完整的体系架构,系统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具有鲜明的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应当看到,第三卷阐述的思想观点几乎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其理论构成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见解,许多论述独具创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第二卷,分别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系列论述,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并非一般地就事论事,他的思想观点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特点。其一,能够从事物整体出发来分析和把握某一个体,亦即能把任何个体、现象、过程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关系之中,从而更深刻地把握这一个体现象和过程。其二,
能够从事物、过程、要素的复杂关系中把握和抽象出它们的整体,也就是把个体置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形成对这一事物本质和内在实质的整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着系统的理论创新这一突出而鲜明的特点。例如,对重大时代问题之回答,形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指导思想。面对人民群众在需求上的新变化,答案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坚强的政治定力,高度的历史担当
政治定力就是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消除各种困惑、排除各种干扰,坚定正确立场、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政治定力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政治要求,也是党性修养和政治素养的集中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方向,保持正确立场,能够经受住各种政治考验。以坚强的政治定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历史担当是党员干部的一种态度、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行动。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政治担当体现在面对各类重大风险突发事件时,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做到政治合格,更要求政治素质、政治品格“双过硬”,要始终保持政治信仰不变色、政治立场不动摇、政治方向不偏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可以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阐述的思想理念最为鲜明的是人民至上、崇高信仰、历史自觉、问题导向、斗争精神、天下情怀。它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贯通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真学习,坚持不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作者王世谊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二级教授,扬州大学特聘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缪昌武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