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聚力强富美高,决胜全面小康。
省委宣传部近期将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主题采访暨我省“全面小康追梦之路”调研成果展示报道,为同步做好我市“聚力强富美高,决胜全面小康”调研成果的宣传报道,本报今天起推出专栏,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区、街道(镇)和社区(村)进行采访。
本专栏系列报道,将聚焦我市基层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把笔触和镜头对准不同百姓,对准新时代奋斗者、实干家,展现人民群众为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的拼搏与奉献,展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25日中午,穿着灰蓝色梅钢工作服的陈大桥匆匆赶到板桥街道孙家社区,见到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家住西家庄村的陈大桥,不久前家里宅基地要换证,一向“马大哈”的他,发现自己手头上啥材料都没有。因为是老宅子,当年的户主是他爷爷,早已去世几十年。前些年父亲也去世了,这房子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明是他的。
怎么办?陈大桥上网一查就懵了:要找去世已几十年的爷爷的死亡证明、要跑多个部门查档、要去公证处排队……最为难的是,陈大桥这些年和母亲、姐姐、弟弟的关系不好,平时不怎么来往。此时为房子找他们一起去公证处签字,难。
放下手机,陈大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社区网格员李鹏程。电话一打通,李鹏程爽快地说:“这事交给我们,社区在‘网格法庭’之外,最近又新增了公证员和律师进社区服务。”
第二天,雨花台公证处的公证员张璐就赶到了西家庄村现场办公,不仅帮陈大桥省去了四处跑腿的麻烦,还出主意,建议他拍下爷爷的墓碑照片,“间接”提供出死亡证明。
更让陈大桥感动的是,张璐和李鹏程还找到他母亲和姐姐、弟弟,耐心细致地劝慰。拉家常之余,也替陈大桥说出了很多年说不出口的“一家人就要一家亲”的愿望。
最终,一大家子亲人聚拢到社区,各自爽快签字,证明陈大桥的房产拥有权。昔日濒临“冰点”的亲情,也在这次相聚中“冰释前嫌”。陈大桥说:“公证员上门服务让人感动,张璐还提供‘额外服务’,帮我协调好了家庭关系,现在我们一家子和谐和美,这份幸福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美好。”
雨花台区板桥街道孙家社区的“网格法庭”,建成于去年夏天。每周三全天、每周五上午,法官在此驻点办公开庭。线上,由网格员协同排查网格内矛盾纠纷、立案受理纠纷案件;线下,法庭则开展诉前调解、日常审判,同时还要对网格员定期培训、开展法律咨询等。
孙家社区的“网格法庭”,是我省第一个扎根基层社区的法庭,但社区并未止步于此。
“去年至今,我们又在‘网格法庭’之外增加两项服务——律师和公证员驻点办公。”孙家社区党委书记柏林说,宁创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广富、许慧旻,雨花台公证处公证员陶赟、张璐,分别变身“孙家对接专员”,除了定期驻点服务,村民们有任何需求,一个微信就能找到他们。
“为什么要在乡村建这些法律服务点?说来话长。”柏林感慨道,“前些年,孙家部分村民由于缺少法律意识,加上社区整体环境和保障不完善,村民把‘利益诉求点’瞄准了一家大型企业,希望其迁走,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此外,孙家社区辖区内还有一处民工市场,日均聚集的外来务工人员高达七八千人,治安状况不佳。孙家社区探索出了“法庭进网格”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法律服务加网格管理,使得社区已连续三年未出现一起群访事件。
法治氛围好,民生保障更要好。
“村里家家户户的自建房新旧不一,不少房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雨花台区今年启动的建设美丽乡村行动,让民居面貌大变样。”李山头村村民马七云说,街道发出告示,全街有17个村组今年要扮靓,费用超亿元,“村民不花一分钱,政府免费来服务,咱们老乡谁不夸这小康日子,越过越舒心?”
据悉,近三年,仅孙家社区就已斥资近4000万元,用于道路维修、环境整治、市民广场和停车场建设等。
“社区出钱买水,村民吃水不花钱;困难村民的年补贴费用,合计300多万元……”柏林掰着指头,一笔笔报出社区为村民提供的各种保障补贴,她说:“法治建设跟得上、社区服务不掉队,日子过得好了,文明之风自然应运而生,孙家这个昔日城郊接合部的‘落后村’,正变身真正宜居宜业的幸福乡村。”
通讯员
彭欣
孟贤娴
南报融媒体记者
于洁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