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过国际青年文化广场,踏上邺城路,各行其道的车辆多了,乱穿马路的行人少了;菜场里,规范经营的商家多了,随意出街的摊贩少了;广场上,自我约束的市民多了,乱丢乱扔的现象少了;邻里间,友善互助的故事多了,吵闹不睦的行为少了……一幅幅文明、富足、美丽、和谐的画卷在夹江之畔徐徐铺展。
今年来,建邺区双闸街道坚守“为民”初心,重视民意办实事,汇集民力抓共建,助力城市文明“蝶变”,点亮居民“幸福感”,让年轻的街道孕育出独特魅力与勃勃生机。
以民为本
细节温情恰是文明之美
“真是一片新天地!”“环境好,人的心情也舒服!”居民口中的“新天地”指的是位于新亭街的云璟湾东门,片区内困扰居民两年之久的一桩烦心事日前圆满解决。
记者了解到,新亭街等沿线周边共有28栋居民楼,幼儿园、园区等300余家单位。常常因为车多位少、走亲戚、就近办事等原因,短短几百米的道上被密集停放的车辆塞满,同向、逆向不一,形成街路“血栓”,降低通行效率。如何彻底解决违停带来的路面“肠梗堵”问题,用管理“精细程度”换取居民“满意指数”?
街道从人居环境提升角度入手,针对新亭街、双闸路以及小区周边等多重因素造成的违停症结问题,确定了“还路于行”的目标,以打通道路为治理底线,以规范道路及路外公共空间停车秩序为重点,联合交警四大队、城管等部门,增设和完善“禁停”“临停”“限时停”等标志标识,设置中央软质隔离设施,通过合理规划停车区域、分时停车泊位等方式,规范引导停车,实行边“管”边“疏”,将“违停症结区域”打造成“停车样板路”。如今,这条“样板路”的两侧,扶苗、挥掀培土、埋坑踩实,绿化补植补栽工作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为城市增绿添彩。
对居民百姓而言,身边的美好变化是幸福感不断增强的源泉。一桩桩,一件件,细节里的温情,恰是城市文明之美。
志愿服务
“涓涓暖流”增添文明成色
8月30日,周日。
上午十点半,身穿红马甲的杨守仁和志愿者准时出现在双闸路上。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他们在这里巡查值守,劝导过往行人、车辆的不文明行为。“比如过往车辆是否礼让行人、行人是否横穿马路、公共自行车使用完毕后是否停放在指定区域。”杨守仁说。
其实,作为新南京人,杨守仁从2015年搬到海峡城的那一天起,就报名加入了网格志愿者,参加小区安全巡查、河道环境卫生、沿街商铺规范经营以及公共区域自行车有序停放等等。五年多的时间里,在河西南部片区街巷路口,都会看见像杨守仁一样的志愿者,他们是来自双闸街道的200余名“草根志愿者”,已经连续数年参与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街道持续聚焦打造志愿者服务平台,健全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激发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为城市文明增添成色。
在江湾社区,“草根明星”志愿者郑文龙和100余名“热情行动五色光”志愿服务队队员,持续深入开展“美丽江湾”行动;在青奥社区,佩戴着志愿者红袖章的新加坡籍肖恩和其他数十名“洋网格员”,主动参与国际社区治理中;在新亭社区,“红帽子”志愿服务社的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头戴“草帽”,用自己的汗水和付出提升辖区环境品质;在新月社区筹备组,网格员老大姐陆海燕成立姐妹团,清除卫生死角、美化社区环境……
如今的双闸,人人争当志愿者已成为一种新风尚,一抹抹志愿红也让城市文明的成色更足。
匠心打造
“内外兼修”彰显城市魅力
双闸地处河西新城腹地,从涉农街道转型蜕变而来,到而今浩浩长江之滨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型街道,起跳跃上新起点,建设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市民素质与城市品质共升,发展高度与民生温度交融,不仅是吸引人才投资兴业的“资本”,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在文明城市的建设中,双闸新招频出:加快推进街道社区改革,将社会治理网格与党建、城管、警务、应急等整合为“全要素”网格,彻底解决社会治理中“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问题,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对辖区农贸市场提出标准化提档升级方案,打造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标杆;完善闲置地块智能化监管,试点生态环境智慧物联平台,共同炼就“河西南·双闸蓝”;邀请辖区近百名“啄木鸟”文明监督员上岗,围绕辖区22个小区、23条背街小巷综合治理予以监督,“啄”出街角隐蔽乱象;组织“河西南百名小小文明少年”开展暑期文明实践活动30场,齐心奏响文明城市最强音……
从硬件建设到公共设施,从人居环境到道路交通,从群团组织到文化活动,由文明城市嬗变成的城市文明进程中,双闸留下了一个个蝶变的华丽瞬间,城区街巷颜值与魅力不断提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做到了我们百姓的心坎上。”市民赵海琴欣喜不已。
季轩 卫凌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