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口:拎稳“菜篮子”,守护“舌尖上的幸福”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

小小菜市场,连着大民生。农贸市场既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菜篮子”,又为成千上万的商户提供谋生场所。它的环境卫生与经营秩序状况,既反映了农贸市场的管理服务水平,更体现了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近年来,浦口区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农贸市场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仅涉及市民的饮食安全,还是一座城市的重要“脸面”,也需要一场彻头彻尾的“蜕变”。

辐射10万人,凡星“蝶变”带来意外收获

市场外,车辆“东进西出”、自主收费,市场内,大厅宽敞整洁、地面清爽洁净,这是位于浦口区江浦街道中心地段的凡星农贸市场,也是当地人最大的“菜篮子”。“在这里买菜就像逛超市一样,环境也太好了!”前来买菜的居民纷纷表示。

据了解,凡星农贸市场始建于2001年,占地5000多平方米,摊位达210个,经营蔬菜、肉类、熟食、干货、水产品等,辐射周边近10万居民,日均人流量可达2万人,是本地最大的农贸市场。

然而,由于最初建造标准较低,渐渐地,该处年久失修,占道经营、污水横流、乱停乱放等现象日益突出,“那时候都是水泥地,根本没法走,内部气味难闻,来买菜都要穿胶鞋。”类似这样对凡星的吐槽不仅仅来自于周边居民,也困扰着市场中的经营户。五六年前,石波从淮安来到浦口,在凡星经营着一家蔬菜摊位,他表示,因为环境较差,居民不愿光顾,生意最差时每天只有一两百元收入。

石波没有想到,凡星的“蝶变”,不仅为居民带来了更加舒适愉悦的购物体验,也给经营户带来了意外收获。“现在摊位面积比以前大,从两三个平方到八九个平方,蔬菜、干货品种也越来越多,生意更好了,一天收入能达到两千多元呢。”石波一边说一边招呼着前来买菜的居民。

拎出幸福感,13家农贸市场“大变身”

2019年4月,浦口区开始着手对“凡星乱象”进行整改。具体负责该工作的江浦街道现代服务业科科长林其华回忆道,2019年上半年,街道对市场内部环境进行整治,包括铺设地板砖、改造下水管网、安装换气系统、设立溯源系统和检测中心等。下半年,街道又对农贸市场外部环境进行提档升级,将水果、百货大棚拆除,进行人车分流,建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及自动停车收费系统。据了解,目前市场有机动车位86个,非机动车位上千个,基本满足居民需求。

凡星的“蝶变”,是浦口区13家农贸市场“大变身”的一个缩影。为了让居民“吃出”幸福感,连日来,浦口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商务局等部门和各属地街道,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贸市场整治工作。“一方面,我们印发《工作方案》,强化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建立会商机制,通过召开推进会,会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浦口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浦口区市场监管局要求主要领导抓重点,对重点、问题较多的农贸市场实地研究整改方案;分管领导抓具体,对全区13家农贸市场及周边餐饮店开展全覆盖检查;同时取消周末休息,抽调机关干部支援基层分局。

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浦口区也着重提升了“软实力”:使用统一的明码标价牌;制作统一格式的食品标签;建立高效投诉机制;设立溯源系统和检测中心……确保让居民拎稳“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聚焦“老大难”,一岗多能治顽疾

不同于其他地区由国资平台统一接管,浦口区农贸市场主体多元化一直是整治过程中的“老大难”之一。“有的主体是国资平台,有的主体是个人,这也给我们统一化管理带来一些困难。”浦口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如此,作为涉农区之一,近年来,浦口区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买新房、住小区,由农民变成市民,但生活习惯却难以快速转变。“市场中出现了很多流动摊贩,他们有些人甚至老家还有地,种了菜就过来卖菜,也对我们产生了影响。”珠泉农贸市场部分商户表示。

为了更好地督促农贸市场主办方落实主体责任,浦口区市场监管局采取“驻场+监管+指导”的方式,加强对农贸市场内部无照散摊、溢摊经营的规范整治,严禁销售过期、变质、伪劣食品,严禁市场内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目前我们所有工作人员已经化身‘多面手’,既是监督员,也是宣传员,一岗多能。”浦口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实地培训、发放“一封信”等方式,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经营户的文明素质。

据了解,下一步,浦口区将通过扩大公益广告宣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卫生、完善交易秩序等专项工作,把“眼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落实农贸市场长效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营造规范整洁、安全卫生的市场环境,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居民生活。

鲁舒婷 林静 赵雨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