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沿江面貌出现历史性转折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

栖霞区拥有超过80公里的长江岸线和8条入江河道,守护好长江母亲河是栖霞人肩上的重大历史责任。“十三五”期间,栖霞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树牢“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鲜明导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度,打响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攻坚战。全区累计关停各类化工企业404家,拆除沿江船厂10家,取缔非法砂场、码头162家,清理“三无”船舶203艘,长江岸线的种种“散乱污”乱象得到彻底整治,首次形成视野尽绿的连贯沿江绿色界面;累计投入10多亿元,系统治理40余条河道,成功实现全域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国省考、省控入江支流断面全部达标,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工作考核中位列全市第一。

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城”

燕子矶,“万里长江第一矶”。

明太祖朱元璋南下集庆时从此登陆;清代康乾二帝下江南时在此停留。登临矶头,长江千里,滚滚江流,红日慢落,夕霞炙空,就是大名鼎鼎的“燕矶夕照”。燕子矶,一向是长江观景的最佳去处。

但过去,长江燕子矶段却密密麻麻、星罗棋布着110多家码头、砂场;燕子矶片区更是作为“工业重镇”,有化工生产等各类企业404家,工业污水沿北十里长沟等支流排入长江,对长江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为破解“化工围城”困局,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十三五”期间,栖霞区通过“关停并转”综合施策,累计投入150多亿元,全面完成404家企业关停、搬迁、拆除,彻底杜绝了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及长江的污染。

“过去,长江岸线乱占、乱建、乱排问题严重,砂厂、码头、违法违建企业、‘三无’船舶等成为长江岸线的伤疤。”栖霞区相关负责人说,近几年,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栖霞区紧盯问题整改,大力开展长江岸线清理整治,对违法违规占用长江岸线行为进行坚决打击。长江栖霞段原有的150家非法砂场、8家船厂、12家码头、203艘“三无”船舶已完成整治取缔;16项长江“三乱”任务、45项长江干流岸线清理整治任务已全部完成。

铁腕治污,杜绝污水入江

“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在进行长江岸线生态环境整治之中,栖霞区把水环境治理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遵循“先岸上后水下、先支流后主流、先上游后下游”的治水模式,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治理规划上,集中力量主攻建成区,再从城市扩展到城郊,先解决河道黑臭,再实施水质提升;在治理思路上,既考虑河道行洪排涝,也结合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进行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在治理方法上,以“拆、截、清、修、引、测、管”七个环节为抓手,实行水陆同治、标本兼治;在项目争取上,紧搭全市水环境治理快车,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全域水体做到能治尽治、提标提档。

燕子矶地区有北十里长沟西支、中支、东支等3条入江河道,总长约11.2公里,过去长期污水直排,河道黑臭,严重影响长江水质。为改变现状,栖霞区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实行铁腕治污,采取拆乱整破、清淤护底、控源截污、景观提升等系统措施,2017年起先后投入7亿元,拆除沿河违法建设4.1万平方米,完成154个片区雨污分流工程。栖霞区还深入落实省控入江河流断面水质提升“河长制”要求,各级河长既“挂帅”又“出征”,带头定期巡河、突击暗访,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2018年,3条入江河道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实现水清岸绿、长治久清。

祛毒疗伤,修复受损生态

化工整治并非简单一拆了之,必须要对搬迁企业退役场地综合开展“祛毒疗伤”,生态环境修复战役随之打响。“十三五”期间,栖霞区投入约8亿元,先后完成了南京化工厂、钟山化工厂、锦湖轮胎厂等43家企业、约3500亩土壤及地下水的场地调查、综合治理。燕子矶地区已被列入江苏省“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获得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同时,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栖霞对企业关停搬迁后的退役场地进行整治、修复,全力打造连贯的绿色生态界面。近三年,全区累计新增沿江造林2080亩,复绿2060亩,修复湿地210亩,并打造628亩幕燕滨江樱花观赏区。曾经开山采石、“伤痕累累”的幕府山已成为南京主城四大结构性绿地之一和主城区北部重要的绿色屏障,幕燕滨江风光带成为反映燕子矶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特色环境的大江风貌区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新去处。

在山体修复方面,幕府山优质白云石和石灰石矿藏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因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累计开采各类矿石超10亿吨,主峰从205米下降到186米,形成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上百个宕口矿坑,使原来生态、人文俱佳的幕府山千疮百孔、惨不忍睹。为彻底改变幕府山生态恶化的状况,71家矿山开采等工企单位被关停,种植乔木灌木约283万株,累计复绿80万平方米,观音景区等文化景区得以恢复,原先荒山秃岭成功“蝶变”为如今绿意盎然、景色旖旎的“滨江明珠”。

转型样板,崛起滨江新城

“大破”之后必有“大立”。大规模的旧产业搬迁之后,栖霞区大力推动燕子矶旧城更新、产业转型,使燕子矶地区从人人厌弃的“黑、污、臭”之地,变成人人称羡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江新市区。

“十三五”期间,燕子矶地区引进、培植符合自身功能定位和产业规划的新型业态,开启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华丽转身。目前,总投资约500亿元的华润华发万象天地、招商花园城、宝能滨江商务集聚区等一批商贸综合体、区域总部、品质酒店相继落地;总投资约350亿元的创智科技园、智慧电气城、文化旅游古镇等重大项目正在推进,燕子矶新城已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样板”。

在民生打造方面,燕子矶新城规划有46所中小学、幼儿园及国际学校,将打造城北“基础教育新高地”;地铁1号线北延、6号线、7号线全面开工建设,和燕路过江通道计划2022年建成通车。此外,栖霞与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三级医院,10万平方米综合体育公园启动建设……一个人文燕子矶、科技燕子矶正在崛起。

绿色发展,保持定力持之以恒

“十三五”即将结束,“十四五”征程就要开启。栖霞区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五年,栖霞区上下将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坚决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保持历史定力、增强历史自觉,争当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继续完善提升长江岸线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改善入江河道水质,推进44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分类规范整治,在全域消除劣V类水体基础上,确保主要水体水质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更为明显的提升:围绕“幕燕滨江、城市客厅”目标,同步推进滨江风光带与燕子矶滨江商务区建设,塑造功能完备、轮廓舒展、错落有致的城市客厅品位;持续推动八卦洲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全覆盖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打造江滩湿地公园,稳步推进全岛农产品“两无化”生产;按照“持续整治、持续修复”要求,建立岸线整治长效机制,确保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成果得到持续巩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