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应如何开展思政教育、上好思政课?今起,本报推出“大学思政课
青春筑好梦”栏目,展示在宁高校思政教育的众多创新举措。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度过一场又一场的试炼,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新学期开始,东南大学“信仰公开课·党史云讲演”重磅上线。在接下来的300天内,由专家大咖、新锐教师、辅导员和骨干学生组成的团队,将带来100讲精心打造的微课,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他们看到的、理解的党史。
“1921年13位代表成立共产党时,全党只有58名党员,比起当时中国四万万的总人口而言,这58人,可谓少之又少。共产党成立的时候,也没人重视。既无掌声、亦无喝彩,成立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为什么这么一个力量不大、人数不多的小党的成立,就敢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呢?”
9月4日晚,由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磊讲述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不一样’”一开讲就引来了若干点赞,生动的语言、有趣的讲解让学生们与直播间的互动不断。
“王磊老师是我们请来的‘外援’。”东南大学团委书记杨文燮介绍,“信仰公开课·党史云讲演”将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发展至今的100年按照历史事件节点,划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等十个章节,每章节共10讲。每个章节由1位知名专家、3位思政新锐教师、6位辅导员及青年学生骨干共同完成,“专家团队除了东大自己的老师外,还有来自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师范大学等的大咖担任。”
记者看到,每节公开课时间不长,15—30分钟不等。微信扫码加入小程序“东南大学”即可参与直播课堂,以前的课程还可回看。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敢不敢革命’和‘怎样革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首先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敢不敢坚持革命’,中国共产党用一系列革命行动迅速而坚定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而‘怎样革命’即革命道路问题,则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艰苦摸索才找到的……”9月7日晚的“‘敢不敢’与‘如何能’——找到革命新道路”这一课也同样受欢迎。
“整个公开课和讲演的设计,是希望学生能更好地、更轻松地了解党史、理解党史。”负责课程审查的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房小捷老师介绍,大学生从小到大也学过不少党史,但由于课堂教学形式和课时限制,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流于抽象的“概念”,局限于“背过”“知道”而已,对于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历史人物抉择的原因,往往了解不多,“希望通过有同学自己积极参加的微课,对教学进行一个补充,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帮助同学们提高科学看待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他介绍,课程中加入学生的讲授,主要是帮助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更加深入地思考自身成长成才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比如第六章,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囊括了很多内容。他便指导参与讲演的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从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切入,交通运输学院的学生从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切入,把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理想培育和社会历史思考结合起来。
“我这次的讲演选取的其实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点,‘赤脚医生’——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奠基。作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演,希望以小的民生之处见党百年来的初心不忘。”东大公共卫生学院大四的李佳欣说。
参与讲演的交通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郑思说,准备讲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梳理学习的过程,“不仅对于党有了更多的了解,还对我所学的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南报融媒体记者
谈洁 通讯员 唐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