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洪熙皇帝为何要还都南京?“南京解元”唐伯虎科场“舞弊”案有何扑朔迷离之处?利玛窦的南京朋友圈究竟有哪些重要人物……日前,南京明史专家马渭源的明清系列谜案节目《解码南京》登陆B站,再次在这个年轻人高度聚集的视频平台掀起探秘南京历史文化的热潮。
利玛窦的南京朋友圈
利玛窦被誉为明朝“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他曾三次来到南京。这座城市也成就他抵达了事业高峰。有学者统计过,利玛窦在中国认识、结交的140多位名人当中,在南京的占了30多位。用马渭源的话说,利玛窦来到南京以后结交的社会圈子,可谓大咖云集,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正是其中之一。李贽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在学术界拥有绝对的声望,当时他在南京焦状元焦竑府上寄住,一次目睹利玛窦参与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不由得对这个外来传教士产生了浓厚兴趣,第二天便专程登门拜访。这在当时的南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马渭源解释说:“李贽的声望相当高,能主动拜访一个西洋传教士,这在当时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马渭源对此次拜访有非常细节性的描述:当时,李贽送给利玛窦一把扇子,以对利玛窦到中国来表示赞赏和欢迎,扇子上题有一首诗《赠利西泰》。“所谓利西泰,利就是利玛窦,西泰则是利玛窦仿照士大夫给自己取的字号。”过了几天,利玛窦对李贽进行回访,并送给他一本《交友论》,“这是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传下来的圣人交往之作,介绍西方人怎么交往。”据马渭源介绍,李贽看了以后很受启发,甚至把有些片段抄下来寄给自己的弟子。
在对西学的浓厚兴趣中,顾起元也与利玛窦越走越近。在其著作中,甚至不乏他对利玛窦等人生活习惯的细致观察,比如他看到利玛窦带着几个传教士吃饭,那米饭像沙砾一样松散得很。利玛窦的朋友圈如此耀眼,以致在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著作里,也有专门的章节和词条写利玛窦。基于此,人们甚至猜测,利玛窦是不是与董小宛也曾见过面,有过礼节性的认识。
除了思想界、文学界的人物,利玛窦还在南京结交了不少书画大家,并对南京当时的重要画派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曾鲸的人物画,吴彬、龚贤的山水画,都表现出中西合璧的画风,在构图、空间、色彩、透视等方面风格独特,有别于传统国画。其中,曾鲸画画很形象,把人物勾勒出来后,他会反复用染料,通过色、光两种成分,让人看到一种立体感。马渭源表示,曾鲸这一派后来在江南地区很流行,并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形成新的画派。
《几何原本》的翻译引进缘起于南京
作为在南京种下种子、在北京结出硕果的一大成果,由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译的《几何原本》见证了中西合作的一次早期尝试。利玛窦和徐光启二人也因此书关系愈加稳固,友谊越来越深厚,而他们的相识之地就在南京。徐光启是草根出身,利玛窦在南京对其提起《几何原本》,让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后,徐光启在北京中了进士,并留在翰林院继续深造,而利玛窦也在这期间来到北京传教,两人得以“再续前缘”——利玛窦接受徐光启的邀请,合作翻译《几何原本》。那时,中国人完全没有西方逻辑学、数学基础,翻译《几何原本》这样一部数学著作,其困难可想而知。所以,利玛窦一开始表示很为难,但徐光启却说“一物不知
,儒士之耻”,意思是说,作为士大夫阶层,如果对一样东西不了解,那就是耻辱。
合作中,熟习拉丁文的利玛窦口述,徐光启则进行笔译。两人商讨、研究和取长补短,徐光启更是在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九十点钟,而当时的徐光启已经四五十岁,这个年龄对比当时的平均寿命来说已经算年纪较大了。
《几何原本》译成之后,徐光启想把这部书的名字取漂亮一点,并进行中国化。由于书的原名叫《欧几里得的著作》,徐光启听利玛窦念拉丁文字geometry,音义兼顾,就有了今天的中文“几何”,“几何”二字的中文原意又有“衡量大小”的意思。所以,梁启超称赞此书“字字精金美玉,是部千古不朽之作”。据马渭源介绍,《几何原本》译好以后,对后来《崇祯历书》的重新编造影响很大,对中国的教育、思想界都产生了影响:几何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术语,如点、线、直线、平行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等中文译名,都是这个译本定下来的。这些译名一直流传到今天。
明朝“还都南京”何以不了了之
《解码南京》系列涉及的是一个个历史谜案。马渭源则善于深入历史深处,拨开层层迷雾,还原出事实真相。比如,明朝迁都北京后,朝野都要求还都南京,一度连皇帝也同意了,但为何没成功?马渭源对此作了细致讲述。
明成祖在位时,明朝的国都由南京迁往北京。其时,虽然朝廷和民间对迁都表示反对,但都被朱棣强行压制了下来。朱棣死后,朝廷中还都南京的声音又重新响了起来,其中包括不少大臣和功勋元老。其理由从明朝迁都北京后就一直存在:迁都消耗了巨大的国家资源,给民间带来很大的压力。由于迁都后的北京拥有巨大的官僚机构和众多的皇亲国戚,大量的人口和军队也需要消耗很多粮食,而北京周边经济当时并不发达,大量供给仍然需要江南提供,而自江南往北京运粮,其成本往往是运往南京的数倍。
与此同时,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对回南京也是念念不忘。朱高炽曾经在南京度过十几年的东宫生活,对南京有着非常炽热的感情。其时,群臣们一次又一次上书请求还都,加上南京地区当时发生地震,并在一段时间内进入了地震高发期,这让朱高炽更是心系南京,从而宣布“朝廷将还都南京,将北平仍称为行在,南京复为京师。”他先后调集沐昕、郑和在南京担任要职,还让太子朱瞻基到南京祭拜先祖。
正当朝廷为还都南京做准备时,明仁宗却突然驾崩,虽然在位不到一年,但他仍给后继之君留下了政治任务——还都南京。可是,南京频繁的地震给明宣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这就使得还都南京最后不了了之。马渭源并不满足于这个定论。对于明仁宗的死因,历来有好几种说法。在马渭源研究看来,明宣宗和太监合伙谋杀了明仁宗,这才是明宣宗最终没有推行还都南京的原因。
南京解元唐伯虎陷入科场“舞弊”案
唐伯虎在绘画和诗文上成就极高,可是,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大才子竟然因考试作弊而永绝仕途。由于该案案情错综复杂、真伪难辨,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弘治帝,成为明代历史上一桩著名的公案。马渭源从案件主人公的自身历史,以及与案件相关的正史文献记载考察入手,逐一还原唐伯虎科场“舞弊”案的历史真相。
唐伯虎有“唐解元”之称,这份荣誉正是在南京获得的。弘治十一年秋季,唐伯虎到南京参加乡试,文章被来南京主持乡试的文臣连连称奇,取为第一名,“唐解元”之名由此流传开来。按照当时科场士子的普遍做法,中举后一般还要上京城参加会试和殿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在朝廷内外出任重要官职的基本资格。第二年,唐伯虎踌躇满志地进京赶考,并在途中遇到江阴巨富之子徐经,两人引为知己。徐经是徐霞客的高祖,为人热情,他带着唐伯虎拜访了多位好友,包括当次考试的副主考官程敏政。
当次会试的主考官是李东阳和程敏政二人,都是朝中大学士,所出试题难度很大。在众多答卷中,有两份却表现得与众不同,让这两位考官不住点头,程敏政更是在赞赏之余说道:“这两张必然是唐寅、徐经的答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很快被传了出来,由于很多人都知道唐寅、徐经与主考官交往亲密,于是自然而然地认为,主考官必然提前漏题给了他们。可是,皇帝责询之下的调查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经数十位试官共同认证,唐寅、徐经二人均不在录取之列,也就是说,那两份与众不同的试卷根本就不是唐寅和徐经的。“所谓的舞弊者唐寅、徐经二人,根本就是被冤枉的。”马渭源说。
至于唐伯虎“舞弊”案为何在几百年之后仍扑朔迷离,马渭源逐一分析了当时的相关人物,比如有人自己一心想入阁,所以对程敏政进行了一番非议和栽赃;唐伯虎心高气傲,他看不起的一个同乡对其进行报复,并演绎出唐伯虎“舞弊”案的多个版本;此外,编撰《明史》过程中,由于编撰者换了一茬又一茬,加上参编者人数奇多、水平参差不齐,在史料裁取过程中运用标准不一,终使该书讹误多多,甚至有很多地方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唐伯虎科场“舞弊”案的真相难免被“躺枪”。
解码南京,搭建与年轻人的互动平台
马渭源从事电视与公共讲座多年,被称为“南京易中天”,曾在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百科探秘》、南京电视台《金陵往事》、江苏电视台《江苏人文讲堂》等多个频道担任主讲人与嘉宾,深受社会各界喜爱。
马渭源过去的粉丝大多是中老年人,而年轻人很少看电视,却又有迫切了解南京历史文化的需求,他们在网上找到马渭源,甚至写信到出版社,希望能买全他的《大明帝国》系列。基于这种热情,以及一个历史研究者对还原历史真相、传播传统历史文化的职责,马渭源意识到有必要搭建与年轻人进行互动的平台。作为当下中国年轻人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B站首当其冲。
马渭源曾经做过中学历史老师,这段经历使得他的讲述风格独具魅力。系列谜案节目《解码南京》登陆B站之际,也充分考虑到当下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一集一个主题,每集时间平均都在10分钟以内。此外,马渭源专业的研究背景和不急不躁的讲述风格,更是让人在强烈的悬念中了解到历史深处的细节,丰富并提升了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
“我已经写了明代十来个皇帝,其实我不是专门写某个皇帝个人,而是通过某一朝来考察这一朝的实际情况,结果发现了许多以往历史学界没发现的事情。”马渭源表示,同样一件事情,一个皇帝实录与另一个皇帝实录有时大不相同,“那么,问题就来了。”而这个“问题”,就成为马渭源的解谜节目关注的重点所在。据了解,马渭源民国谜案系列和清代谜案系列节目也计划于不久后推出。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